lanyu58213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yu582135

博文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三:《先分后筛、扬长避短》

已有 4202 次阅读 2009-11-14 12:0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整分割对, 奇分割对, 双素数分割对, 整除, 对偶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三:《先分后筛、扬长避短》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需要按照如下的思路进行,即,需要先将偶数2a分割成为(a+1)对整数分割对;并把每对“整分割对”捆绑成为一个整体;然后用筛法筛选其中的“1+1”。筛除时,如果筛掉了某分割对中的某个整数,就株连删掉其该分割对中的另外一个整数。最终使这些整分割对、有的被成双成对地筛掉了;有的被成双成对地保留了下来。那些被保留下来的整分割对,就是偶数2a的“1+1”分割对。

1.先分后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猜想”的原命题是:任何大于4的偶数,都一定能够写成为两个素数之和。人们习惯将其简记为“1+1”。针对任意偶数 2a(a为任意自然数),要证明“猜想”命题,自然会想到应先找到所有小于2a的正整数;再从这些正整数中筛出其中所有素数;然后再从这些素数中,找到两个之和等于2a的素数对,若找到了,就证明“猜想”命题是成立的。

    但事实上,如果按照这个程序去寻找,除了第一步容易完成之外,第二、第三步都无法完成。这是因为,筛法的理论公式,只能给出小于 2a的素数之个数(下界),并不能够给出这些素数的具体数值。如此以来,由于第二步就没有达到其预定的目标,即没有明确那些数都是素数,第三步就没有了实施的基础。况且,即使对于有限大小的具体偶数,即使用筛法排查出了那些数是素数,而由于这些素数并无简单的排列规律,要找到其中那些和等于偶数2a的素数对,也只能用试算排查的方法。显然,这不是能够证明无穷域所有偶数都存在“1+1”的方法。

    所以,要完成猜想证明,必须充分利用小于2a的整数序列,具有简单排列规则、极容易变换为二者之和等于2a的整分割对序列之特性,先将整数序列变换为整分割对序列,并将每个整分割对“捆绑”成为一个整体。由于整分割对序列、也具有自己简单而严格的排列规则,并未破坏筛法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再用筛法筛掉那些其中含有合数的分割对,就暴露出了那些一个合数都没有的分割对,并可利用筛法理论的优势,算出它们的数目(下界)。

    由于正整数除了1之外、不是合数、便是素数。所以,筛除后存留下来的整分割对中,最多只有“1+(2a-1)”这一对不是由两个素数构成的“1+1”,其余的都是“1+1”。只要偶数2a的“1+1”数目不小于1,就证明“猜想”命题是成立的。

2.先分后筛的优势——扬长避短

    上述思路可简称为:《先分后筛、扬长避短》,因为,先分后筛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扬长避短,即它能够:(1)杨整数具有简单的、严格的排列规则之长,避素数无简单的排列规则之短;(2)杨筛法理论公式、能算出小于任意2a的素数数目(下界)之长,避开其不能够给出这些素数的值之短。这两项长处相辅相成,便由小于2a的整数序列,变换出了和等于2a的、且仍具有简单排列规则的整数分割对序列;由从整数序列中筛选素数、计算小于2a的素数数目之筛法机制,变换出了从整数分割对序列中筛选双素数对、计算等于2a的双素数对数目之筛法机制。最终在并不一定知道那些数都是素数之情况下,便直接算出了2a的“1+1”数目、完成了“猜想”的证明。

3.2a整分割对序列的数学表达式

    有了有效的思路,实施分割,实际上很容易。可以假想地将数轴绕 x=a点“对折”,那么 x=a 点左右两侧的整数点,便两两重合。而每个重合点上的两个整数,就是二者之和都等于2a的一对对整分割对,它们就构成了是2a的整分割对序列,且它们仍然具有简单而严格的排列规则(见例图——偶数44的“整分割对序列”图)                                          

                   例图——偶数44的“整分割对序列”图          

             (将数轴绕半偶数点22对折,得偶数44的23对整分割对。其中:

         1331、7—37、—41为素数对;1—43为非素数之准素数对。)
  .  
 偶数“整分割对序列”的数学表达式为为: 

          2a=(a-j)+(a+j)    (j=0,1,2...a)     (11) 

    由式(11)中 j 的取值范围可知,2a非负的整分割对,总共有(a+1)对。其中的“奇分割对”和“偶分割对”间隔出现,而“1+1”就隐身于其奇分割对序列之中。

    当a为奇数时,奇分割对有(a+1)/2对;当a为偶数时,奇分割对则有a/2对。所以,任意情况下,奇分割对数目的下界,为a/2对,计算中,就用这个保守的下界值、作为筛选的基数。

    奇分割对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两个合数构成的“双合数分割对”;二是由一个合数和一个素数构成的“孤合素分割对”;三是由两个素数构成的“双素数分割对”。将每个奇分割对捆绑成为一个整体,用筛法成双成对地淘汰掉含有合数的前二者,就暴露出其中存在着多少对第三类“双素数分割对”。它们就是人们苦苦追寻了两个半世纪的“1+1”。

    其实,式(11)已使《先分后筛、扬长避短》思路之优势、略露端倪。该式将这个头绪比较繁乱的问题,变换成了只有一个独立变量 j 需要确定的、比较单纯的问题。从式(11)可知,只要找到了适当的 j 值,便即刻找到了2a的“1+1”。仅凭式(11),虽然我们并不能证明所有偶数2a都存在着“1+1”,但已可以证明很多类型的偶数2a,它们都确实存在着“1+1”。

4.整分割对序列表达式的初步应用 —— 三类偶数的“猜想”证明

    由准素数、素数的基本属性,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条引理:

    1.[0,2a]上的整数,只要它不能够被2a的 n个基素数P1、P2、P3...Pi...Pn(其中)整除,它就是素数。

    2.有两个整数 E 和 F ,如果其一( 如E )能够被素数 Pi 整除,而其二( F )又不能被该 Pi 整除,则(E-F)和(E+F)就一定不能被该 Pi 整除。

    根据这么两条和式(11),很容易证得下面三类偶数2a,至少各存在一对“1+1”:

  (1). a 能够被2a的n个基素数Pi中的每一个都整除时,取 j = 1 所得到的(a-1)+(a+1)一定是2a的一对“1+1”;

  (2). a 除了不能被 Pi0这一个基素数整除外,能够被剩余的(n-1)个基素数Pi整除时,取 j = Pi0 所得的(a-Pi0)+(a+Pi0)一定是2a的一对“1+1”;

  (3). a 不能被所有的Pi(i=1、2、...n)整除,则a就是素数,取 j=0 所得的(a)+(a)显然是2a的一对“1+1”。

  (4)  a 不能被n个基素数Pi中的Pi1Pi2… 整除、且:

                 (a - Pi1×Pi2×…)>1,

则(a ± Pi1×Pi2×…)即为素数, 取 j=Pi1×Pi2×… 所得的:

a - Pi1×Pi2×…)+(a + Pi1×Pi2×…),为2a的“1+1”。

这里,对于偶数2a的分类,是按照a含有基素数 Pi 因子的个数进行的,这4类含含盖着包括两个极端情况在内的所有类型偶数。而其中未能被确定出“1+1”的偶数,仅是第(4)类中、那些不能够满足附加条件(a - Pi1×Pi2×…)>1 的部分偶数,将这部分偶数单列出来,列为第(5)类偶数。

    实际上,前四类偶数2a所存在的“1+1”并不止上述这一对,但是,仅此一对就足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对于这四类偶数都是成立的。

    前四类实际包含了两个极端情况,一个是a能被2a的全部基素数整除;另外一个是a不能被2a的全部基素数整除。

    实际上,能够整除a的较小之奇基素数越多,2a的“1+1”就越多,这是因为,每个Pi在数轴上的筛除点,都是以Pi为步长的等间距点,Pi越小,其在2a之前的筛点数目就越多、筛掉的合数就越多,对存留下来的素数数目之多少的影响力度、就越大。当Pi能够整除a时,其筛点关于a点对称,其两个筛点才只筛掉 1 对整数对;而当Pi能整除a时,其筛点关于a点不对称,其每一个筛点就要筛掉 1 对整数对。由此又可见,越小的Pi,能否整除 a ,对2a能够存留下来的“1+1”的数目之多少的影响力度、就越大。所以,上述第(1)类是“1+1”最多的、第(2)类次之、第(4)、(5)类再次之、而第(3)类是“1+1”最少的。既然两个极端情况都已经被证明,未被证明的第(5)类实际上也只是“1+1”数目多少的问题了,不会不存在“1+1”。其证明需要用后面待续的“双筛之筛除率和存留率”进行定量证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188-269104.html

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二:《舍余消筛计算法》
下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四:《双筛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