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西民族木氏土司府建筑群一瞥
黄安年文 2007年6月1日
纳西民族木氏土司府建筑群历经元、明、清三代470年,但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文革时再遭浩劫,连石牌坊也难幸免。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贷款重建木府,成为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25日上午,我们来到木府参观,随手拍摄了一些照片,但因相机里在中关村新买的数卡出了问题,无法继续,故而土司府花园和望古楼等部分的不少景点没有拍上。
以下介绍木府的七篇文章选自网上
***************************************************
(一)木府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纳西民族首领木氏字元朝(1253) 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势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官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革命”(1966-1976),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时间,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 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http://www.ynxy888.com/html/lj/1.htm)
(二)木府
“北有故宫,南有木府”跨过清泉汨汨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居民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气势,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纳西人说起“木老爷”来,就跟我们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样亲切。木老爷,从前就是这座浩大宅第的主人。简单一点说,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纳西民族的“紫禁城”。
如果说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丽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话,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它是纳西民族发展史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有学者指出,“不到木府,等于不到丽江”。留于世的明、清木府古建筑,建筑之宏伟、宫殿之辉煌、雕刻之精致、构件之玲珑、绘画之璀璨,真可谓美伦美奂,无与伦比。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尽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华与恢宏,并不亚于任何一座王公贵胄的官邸。据《丽江府志》记载,从前的木府殿堂巍峨、布局严谨,仅中轴线就有369米长,中轴线上分别有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大殿,两侧房屋罗列,楼台亭阁,数不胜数;花园回廊,风格别致。其总体建筑风格为“仿紫禁城而建”。
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一共因袭相传二十二代。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于公元1381年派出30万大军征讨云南,滇西大理段氏地方政权被明军一举击破,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从汉姓名字。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高贵,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以后。一百多年的时光教化一个民族,历代土司对儒家文化的崇敬使他们在文化上同中原文化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一致——这种一致性使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获益匪浅,更造就了木氏家族的土司作家群,这在中华各少数民族之林中是非常奇特的。
今天的木府既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招揽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让他们在游览古城风貌时,信步跨入一个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又是纳西人为自己的祖先自豪骄傲的象征。这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在明代中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纳西、白族各地方工艺风格,同时又是纳西古王国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汇聚一所的园林,它介于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之间,将天地山川清雅之气与王宫的典雅富丽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纳西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一座木府,凝聚了丽江这座世界名城的千年文明精魂和各族人民的博大智慧;这火中再生的凤凰,在古城向天长舞,舞出了盛世的辉煌,呼唤着新世纪。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较开明,不闭关自守,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化、医药、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衙署”,丽江古城很快就成为了丽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木氏土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等。
木府门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边的汉白玉建成,宽9米,高约18米,4根石柱撑着牌坊上的碑、椽、檐和坊盖,匾额上镌刻着明神宗钦赐的“忠义”二字。
这座结构宏伟、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座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座西朝东的方向。
古城周围不筑城墙,据说是因为木土司居于城中,一筑城就等于“木”字加个框成了一个“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
木氏土司背枕狮子山,山上遍植柏树,如今狮子山上还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树林,它就是“丽江十二景”之一的“黄山古柏”。除了这一片古柏林,当地民众在20世纪50-60年代义务栽种的大批柏树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狮子山极目下望,古城栉次鳞比的民居瓦房呈现出一片与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苍苍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木土司的宫廷式建筑在明代已蔚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就曾惊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明代古城居民已达千余户,民居建筑颇具规模,徐霞客曾描述当时丽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民居繁盛之景象。
(http://baike.baidu.com/view/87829.htm)
(三)
据说木府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这种僭越本分的做法,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决不允许的,因此木氏土司从不让外人进去,连徐霞客也不例外。徐霞客受木增土司的邀请,于1639年来到丽江,远望着楼阁巍峨的木府,在他的《徐霞客游记》里写下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感叹,这句话已写在东边的挡风墙上。在挡风墙下面有一座桥叫马鞍桥。这座桥之特殊之处在于它的长宽之比,一般的石拱桥,长比宽要长,这座桥则不然,它长仅3米,宽却达9.18米,这是为什么呢?原俩,木氏土司出巡或回府,总是八抬大轿以示显赫威严,桥太窄当然不行,还同时考虑到这桥与高大的忠义坊之间的呼应协调。木氏土司对中央政府忠心耿耿,上贡不断,特别是明朝万历年间,据说木增土司对中央政府曾用马帮驮上万两金银,万里迢迢到京城进贡,明神宗大受感动,钦赐“忠义”二字,并赦建这忠义坊。土司对朝廷的忠义还可以从木府大门的对联上看出来:“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这副对联来自木泰土司所写的纳西族第一首汉文诗《两关使节》,意思是(皇帝的)诏书一来,就好象离太阳更近了,感到十分温暖。如果好久没接到诏书(凤诏和鹤书都指诏书)的话,就觉得天上的白云都懒散了。
(http://www.lijiangdiy.com/jingdian/gucheng_mufu.htm)
(四)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较开明,不闭关自守,积肥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医、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滇西地区形成了多民族的部落社会,各自划地为王,自成一体,而又互相争夺,图谋扩张。丽江的纳西族在北有吐蕃南有南诏的夹缝中顺势迂回,得以生存发展。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52年)攻入昆明、大理,丽江的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为寻求更大的靠山,率先归附。朱元璋为感其诚,授予世袭土官知府,下辖四州一县,并赐一镌有“诚心报国”4字的金花带;赐他汉姓为“木”,名“木得”,从此,“阿得”便为“木得”。 木得任知府之后就在古城的狮子山东面营造纳西王宫,即今木府。原建筑包括牌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三清殿、配殿及住宅庭院等等,占地极大,主建筑仿北京紫禁城式样,排列于东西主轴线上。但因岁月流逝,战乱频繁,多已毁坏,如今能看见的包括主体部分为后世重建,仅为原建筑的四分之一。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衙署”,丽江古城很快成为了丽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等。木府门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边的汉白玉建成,宽9米,高约18米,4根石柱撑着牌坊上的碑、椽、檐和坊盖,匾额上镌刻着明神宗钦赐的“忠义”二字。 这座结构宏伟、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座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座西朝东的走向。古城周围不筑城墙,据说是因为木土司居于城中,一筑城等于“木”字加个框成了一个“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
木土司背枕狮子山,山上遍植柏树,如今狮子山上还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树林,它就是“丽江十二景”之一的“黄山古柏”除了这一片古柏林,当地民众在20世纪50-60年代义务栽种的大批柏树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在狮子山极目下望,古城栉次鳞比的民居瓦房呈现出一片与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苍苍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http://www.newsyn.com/news/lvyou/jingpin/jingpin/2007/530/07530115623E85AB4329648EGB7GG0G.html)
(五)
走进大院首先看到的是议事厅,方形大殿,画栋雕梁,高大空旷。楼的正面挂有朱元璋等3个皇帝御赐的“诚心报国”的3块匾额,气势雄伟。厅内设有高台宝座,大有御前丹墀的味道。在它后面是万卷楼,取“读书破万卷”之意,是知府大人(土司)读书的地方。再后面是护法殿,纳西族信奉东巴教,又兼容百家,据说这是藏经和祭祀活动的所在。再往后还有玉音楼、三清殿等等,直达狮子山上。所有殿楼都独立雄踞,有宽大院坝相隔,是典型的宫殿模式。此外,在主轴线的一侧还配有若干庭院,有墙相隔,宛如紫禁城的西路后宫,名目繁多,应有尽有,是土司及家人的生活区。 最有趣的是“玉花园”。“玉”的含义应是“御”,但此处住的到底不过只是个“土皇帝”,为避大皇帝的讳,只得改用谐音为“玉”,可见当时“土皇帝”的复杂心态。后花园中,玉兰秋菊,百花齐放,古人向有“如花似玉”一说,可见花与玉原本就有因缘,叫它为玉花园有些差强人意。当初在修建之时,此处是一个川流不息的民间通道。为避免扰民,土司决定保留通道,在两楼的半腰搭天桥而过,这不仅方便了百姓,而且还使土司足不出户便能临窗观察民间生活,实在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今的参观者便都要通过这个天桥而达后山。才能看到木府的全貌。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木土司的宫廷式建筑在明代已蔚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就曾惊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明代古城居民已达千余户,民居建筑颇具规模,徐霞客曾描述当时丽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民居繁盛之景象。它充分反映了明带中原建筑的风采,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 而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传统文化之精神。木府是纳西土司文化的一个缩影,可看之处很多,即使在导游浮光掠影似的引领下,走完主要景点仍需1个小时,可见内容之丰富。
(http://www.newsyn.com/news/lvyou/jingpin/jingpin/2007/530/07530115623E85AB4329648EGB7GG0G_2.html)
(六)
木府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较开明,不闭关自守,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化、医药、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衙署”,丽江古城很快就成为了丽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木氏土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等。
木府门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边的汉白玉建成,宽9米,高约18米,4根石柱撑着牌坊上的碑、椽、檐和坊盖,匾额上镌刻着明神宗钦赐的“忠义”二字。
这座结构宏伟、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王者气度
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座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
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座西朝东的方向。
古城周围不筑城墙,据说是因为木土司居于城中,一筑城就等于“木”字加个框成了一个“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
木土司背枕狮子山,山上遍植柏树,如今狮子山上还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树林,它就是“丽江十二景”之一的“黄山古柏”。除了这一片古柏林,当地民众在20世纪50-60年代义务栽种的大批柏树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狮子山极目下望,古城栉次鳞比的民居瓦房呈现出一片与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苍苍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木土司的宫廷式建筑在明代已蔚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就曾惊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明代古城居民已达千余户,民居建筑颇具规模,徐霞客曾描述当时丽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民居繁盛之景象。 (
http://travel.tom.com/lijiang-mufu.html)
(七)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纳西民族首领木氏字元朝(1253) 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势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官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命"(19661976)。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 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时间,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
(http://www.aroundcn.com/Destinations/yunnan_list/181624705.html)
以下照片15幅中除第15幅外,全部是我们即时拍摄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