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往往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极为惨重的灾难。地震灾害发生后,大量的基础性设施遭受破坏,其中水利工程往往因此发生大坝裂缝、坝基或坝肩漏水,土坝滑坡、坝体渗漏,渠道堵塞,溢洪道、涵管等泄洪设施断裂、堵塞,堤防坍塌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危及水利工程本身,而且给工程下游地区和堤防保护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水利工程的破坏往往就发生于地震的几十秒或一、两分钟的时间内,事前一般难以采取预防措施,所以关键的是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及时对水利工程的险情进行应急处理,使地震灾害的损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根据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的规定,在处理地震及由此引发的次生性灾害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类的突发公共事件时,首要的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根据上述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响应制度,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开展损毁和有隐患的水利工程的巡查、应急修复及灾后重建工作。
地震发生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对境内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堤防、水库大坝、水闸等工程进行排查,及时掌握工程破坏的情况及其隐患,有针对性的制定抢修方案,尽可能组织修复、控制险情。
地震前后,往往伴有雷雨等灾害性天气,加之震后的余震,对水利工程的修复极为不利。因此,在灾害过程中不可能对工程的毁损进行彻底的修复,而只能按照“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的原则,设法消除险情和隐患。
例如,当堤防、土坝出现渗漏、管涌时,可采取导渗、筑平压井、反滤坝、堤外堵洞等措施;对可能漫坝的堤防或土坝,应及时加筑子堤,或用木板平竖在堤顶,板后用木桩支撑固定;对于发生裂缝和滑坡的堤防,应采取筑阻滑土撑(墩)、削顶减坡、抛石压坡等措施;对于坝基、坝肩漏水的问题,可采取封堵、筑平压井、反滤压渗、反滤导渗等办法解决。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因垮坝而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对于受损和有隐患的水库大坝,要设法及时泄空水库,从根本上保证大坝及其下游群众的安全。如果溢洪道受到破坏,或水库下游的泄水渠道因滑坡、坍塌而壅阻,不能及时泄水时,要采取果断措施,对下游居民进行紧急转移,确保其生命安全,同时设法疏通渠道,修复溢洪道、泄水涵管等泄水设施,确保水库大坝、水电站等工程的安全。
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的应急处理还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监测预报和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问题,应按事先制定的紧急预案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既保证正常的供水、供电,又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同时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因降雨、余震等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对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水利部门有权对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以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危害。
这次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已造成四川省近千座水库的出险,尤其是都江堰工程以上的岷江干流上,已建成和在建的梯级水电站有9座,同时岷江上游各支流上还有众多的小水坝,这些小水坝的设计抗震强度可能不会高于汶川7.8级的地震强度。这些干、支流上的任何一座水坝发生垮坝事故,都会对下游其他的水坝产生连锁式的影响,对成都平原造成威胁。此外,山区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等,又会导致对水利工程的破坏,并有可能对河道造成壅堵,形成偃塞湖泊,当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有可能冲溃堵塞坝,形成类似溃坝洪水的灾害,对下游的水坝造成冲击。因此,在进行灾区水利工程应急处理时,应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设法疏通河道,修复水坝的泄洪、泄水设施,尽可能保证水坝顺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虑腾空库容,避免出现垮坝事故。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有必要提出应急性的群众转移、避灾方案,在情况紧急时,可以强制组织下游群众避灾疏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