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怎样做读书笔记
武夷山
蒋劲松博主昨日让我写一写如何做读书笔记。遵命。
一、 缘起
小学高年级时,一次碰巧看见我妈妈的笔记本上随便抄录的一句谚语:“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印象极深,于是决定开始做笔记。
一开始,不过是抄录成语、谚语、歇后语什么的,例如,“燃犀独照”就是那个阶段抄下的一则成语。多年后,我在一首译诗中还用了这个成语,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975)。
做笔记,就用普通的本子。上大学后,才用塑料封皮的“奢侈”本子抄录。我知道,马克思有做读书卡片的习惯,但是,在我小时候,买卡片一定比买本子贵,我们经济上承受不起。
直到今天,我仍旧主要用纸本做笔记。为什么不用电脑呢?一是因为,我是个落伍的人,习惯了纸本;二是因为,我觉得,技术越发达就越不安全(此论断具有普适性)。我的办公室某夜曾经被小偷光顾过,此君翻遍了各个抽屉,未发现钞票,就走了。次日晨我发现,有人造访过,但我的轻薄型计算机主机还在,长出一口气。那个计算机若被拿走,我就死了一半了,里面有我多少文稿啊。但是为什么没有全死呢?因为几十本读书笔记还在。我估计,99%的小偷不会偷我的纸质笔记本(即使这个估计的百分比不准确,也不会引起小偷们的公愤吧),但偷计算机的概率要高得多。所以,纸本做笔记较安全。
二、分类
我曾经准备了十几个笔记本,分别记录科学学、情报学、自然科学、语言(含翻译)、文学、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各类内容。后来发现,这样做不好,一是分得太细,用起来不方便,有时需要找好几个笔记本,二是使用量不平衡,“科学学”两本都记完了,“俄语”那本记了还没有几页。于是,合并同类项,现在基本上用四种笔记本:英文科学元勘(科学计量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技政策等)文献、英文情报学文献、英文杂类(含前两类以外的所有学科)文献、中文所有学科文献。这一分类“粒度”对我比较合适,故坚持至今。
我的笔记本还有一个用法,就是两头用:从前往后记,从后往前记,在中间“合龙”。从前往后,记的是读书心得,从后往前,记的是今后待借、待译(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出版社,或者能找到适当的经费支持)的书目,自己待写的题目,待某一研究生做的题目,等等。英谚云:You canno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但是,谁也没说笔记本不可以both ends地用。
三、 用途
第一个用途,拓展视野,更新知识。这一点不需解释。
第二个用途,写作灵感的触发点。我知道,记忆力极好的马克思,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复习”其卡片。那么愚钝如我,更得不时温习我的读书笔记。没承想,往往在温习过程中,产生了写点什么的冲动。我的大量短文,就是这么诞生的。尤其是,在所里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后,冗务繁多,整块时间急剧减少,我就要求我自己:至少在每个大节日(春节、五一、十一)的前夕,一定要写一篇东西出来,长短不限,因为在放假前一天,基本上不会开会,也基本上没有电话干扰。在这一天,如果我腹中没有现成的题目,那么必是从读书笔记中找灵感。可以自我安慰的是,我的“节日前必写文章”的规矩已经实施多年,未有中断。
第三个用途,是最晚出现的,便是改写为博文。我发现,多年前做的笔记,若现在读起来未觉得过时,则说明其观点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如陈酿。那么,与博友分享一下,不亦宜乎。这就是我目前大部分博文的原料。当然,这样的老本,总有耗尽的一天。目前来看,老本还可吃一阵。如果没有博客呢,这些笔记只能让我一个人享用,挺可惜的。因此,我真心感激科学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