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j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jin 研究领域:分子病毒学与分子肿瘤学

博文

SCI不是洪水猛兽 精选

已有 10433 次阅读 2009-7-6 00:5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日有关SCI的讨论正在走向极端。先有“杂志拜物教”之言,再见“SCI误国”之说。难道SCI果真是洪水猛兽,其危害甚至要比荼毒几代人的文革更烈?!
 
我同意“杂志拜物教”和“院士拜物教”一样都有中国特色,也有一定的危害。对此我在以前的博文中已有论及。但是,我同时认为,SCI不是洪水猛兽。重视SCI是中国科技发展及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而目前的困境只是特定发展阶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只能用更开放、更科学、更全面的方法逐步取代SCI及影响因子的单一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真正的同行评议制度。全盘否定SCI并不可取,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倒退更无出路。等到中国科技真正达到世界水平之时回过头来看,今天我们重视SCI,应该还是利大于弊。
 
在美国主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对SCI和影响因子的重视程度确实要比现今中国、亚洲和欧洲许多地方差很远,更没有按分取人或将分数相加等咄咄怪事。然而,美国有成熟的同行评议制度,也由于其高水平科学家的人数众多,所以不必依赖SCI和影响因子。但即使是在美国,我所认识的顶级科学家,甚至包括诺奖得主,也有注意SCI和影响因子并据以对新旧杂志的水平作出基本判断的。各大主流杂志的编委会中的优秀科学家,当然也注意其杂志的影响因子,甚至跟着这个“指挥棒”来转。例如在国际上影响力很大的JBC前几年提出少接受一些来稿,并改变了其审稿流程,主要原因应该就是试图阻止其影响因子的继续下滑。注意SCI及影响因子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或蠢事。我本人从1995年开始就经常关注主要杂志影响因子的变化,只不过我从来就没有加入“杂志拜物教”,没有唯影响因子是尊或只根据影响因子来决定论文的出处。我相信像我这样的学者在美国也不少。虽然也有完全不理会影响因子的科学家,但他们可能是不食人间烟火或高高在上的圣人,或者是无欲无求得过且过的庸人。
 
在中国的优秀学府,目前能够经常性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学者还不多,发表的SCI论文的数目与国家的投入相比绝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仍需鼓励发表SCI论文,尤其是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只有在本土SCI论文及国际一流杂志的论文达到相当数目以后,人们对其习以为常,“杂志拜物教”才没有市场。目前中国学者对SCI论文及国际一流杂志论文的追求,其主流仍然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而且,追求SCI与重视应用、重视国家和社会需要并不矛盾。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没有发表大论文是历史原因,但他的重要工作是可以发表大论文的。以种种原因抗拒发表SCI论文、贬低SCI论文,并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至于院校采用对个人进行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SCI论文,这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虽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认为是舍本逐末,弊大于利。其他拔苗助长、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的做法,就更应旗帜鲜明地反对。鼓励发表SCI论文并没有错,需要调整的只是一些本末倒置的鼓励政策。
 
同样,在中国的优秀学府,采用SCI论文及影响因子作为业绩评定的客观参考指标,目前仍有积极意义,也应是利大于弊。按照我对内地的同行评议及成果鉴定制度的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注重SCI论文及影响因子要比不注重来得公平、合理和客观,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如果舍弃SCI论文及影响因子,其结果只能是更糟而不是更好。当然,指出SCI指标的局限性并参考多种通用指标,也有重要意义,应视为我们的中期目标。从长远来讲,建立现代的同行评议制度、提高评议人的学术及道德水平,应是我们的长期努力方向。我们现在碰到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水平较低、人员素质较差及管理体制较落后的表现,与SCI无关。也正因为如此,建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体制外机构才有重要的示范作用。SCI是国际通用的标准之一,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确使用和追求SCI,与为害几代人的文革完全不可以相提并论。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627-242038.html

上一篇:冒他人签名的严重后果
下一篇:游走于美日两地的杰出学者
收藏 IP: .*| 热度|

11 武夷山 赵星 刘耀 郭向云 向峥嵘 王培会 贺天伟 高建国 ericmapes uneyecat cc2bpencil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