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基于地区间差异的我国互联网发展数字鸿沟分析

已有 6692 次阅读 2008-5-5 00:45 |个人分类:信息经济

[摘要]指出我国地区间存在着巨大互联网数字鸿沟。通过计算互联网鸿沟系数,结合发展速度分析与互联网综合指数分析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网民、域名差距正逐渐缩小,网站地区差距则相对不变,互联网应用深度差距有增大的趋势,互联网数字鸿沟总体上缩小。最后提出缩小地区数字鸿沟的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数字鸿沟 互联网指数

[分类号] G203

1.问题的提出

我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引入阶段、网络泡沫阶段,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9400万,网站个数668900个,CN下域名总数432077个,上网计算机4160万台。从增长速度看,19982004我国网民数量平均年增长88%19992004域名数量平均增长52%20002004网站平均增长速度26%,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与以上成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以2004年底的数据为例,北京市每万人拥有网民2725人,网站85个,域名59个;而贵州省每万人拥有网民250人,网站0.60个,域名0.49个,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分析我国各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的差异,客观评价我国地区间数字鸿沟水平,对于以科学的发展观协调各地区互联网的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的进程,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背景与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互联网的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统计上,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98年开始在电子商务标准制定及国际电子商务统计的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进行了官方或半官方的电子商务统计,基本上都参考了OECD推荐的优先调查内容,并且对家庭、企业、政府等进行了调查,多数调查频率基本上是年度,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为主。

美国商务部认为数字鸿沟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1995年开始,美国商务部启动了一个系列项目《在网络中落伍》,从收入、种族、教育、家庭类型、年龄、居住地、州别和性别等角度研究数字鸿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互联网生态”从公司的角度研究互联网的经济潜力,也采用了量化指标。

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统计领域,我国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开始定期进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每半年公布一次调查报告,调查的方法有网上计算机自动搜索,网上联机调查等。调查的内容有互联网上网计算机数、用户人数、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该调查是我国最权威的调查,调查结果被国内外相关机构广泛引用,一些主要的统计指标如网站数、网民数、域名数等都有分省数据。国家统计局也有部分互联网统计数据,如每百户居民PC拥有量、光纤总里程、互联网用户数等,尤其是互联网用户数,是指办理上网手续上网的用户,而非抽样调查的结果,颇具代表性,遗憾的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改用CNNIC数据,不再进行该项指标的统计了。

薛伟贤(2004)从互联网的角度研究中美之间数字鸿沟的差距,认为主要原因是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因素,同时研究了我国过5个省市的数字鸿沟,主要是网民数据,发现中国东西部数字鸿沟较大。朱莉、朱庆华(2003)认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数字鸿沟出现并不断扩大,国情不同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是主要原因,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

总体上说,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看,采用系统方法进行数字鸿沟研究的较少。

本文要解决研究的问题是,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测度我国互联网数字鸿沟的水平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地区互联网鸿沟,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基本假设

3.1区域经济理论相关假设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本文中拟将区域经济理论的原理引用到地区网站发展领域中来,主要有以下三个。

3.1.1互联网不平衡发展假设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3.1.2互联网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假设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这些地区和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梯度转移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

3.1.3互联网的发展累积因果作用加大假设

该理论认为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那么它凭借已有优势,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展得更快一些。

3.2地区内部发展平衡假设

我国还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因此,同一地区互联网内部的发展水平肯定是不均衡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因此,在本文中不讨论地区内部的发展差异。

4.数据处理与分析

4.1互联网主要指标分析

1  我国互联网发展主要密度指标及增长速度表

省份

2004网民

(/万人)

2004网站

(/万人)

2004域名

(/万人)

网民增长%

1998-2004

网站增长%

2000-2004

域名增长%

1999-2004

北京

2725.94

84.96

59.25

0.38

0.17

0.33

天津

1884.72

6.43

6.71

0.93

0.13

0.50

河北

564.58

2.42

1.10

1.18

0.32

0.55

山西

628.73

1.30

0.74

1.13

0.13

0.51

内蒙古

385.96

1.07

0.87

1.19

0.27

0.56

辽宁

755.34

5.19

3.06

0.86

0.36

0.60

吉林

653.83

1.44

1.83

1.07

0.23

0.78

黑龙江

719.65

1.54

1.29

0.99

0.20

0.64

上海

2545.42

33.80

25.51

0.86

0.19

0.54

江苏

881.45

6.72

3.58

0.96

0.29

0.61

浙江

1126.96

16.28

5.81

0.93

0.31

0.65

安徽

369.76

1.74

0.79

1.07

0.39

0.70

福建

923.02

10.86

4.51

0.90

0.24

0.67

江西

362.14

1.65

0.78

0.88

0.46

0.74

山东

917.77

2.88

1.94

1.17

0.21

0.49

河南

311.59

1.34

0.80

1.00

0.25

0.46

湖北

705.92

2.58

1.44

0.98

0.24

0.57

湖南

462.45

1.20

0.75

1.10

0.30

0.65

广东

1474.99

15.14

7.86

0.70

0.36

0.52

广西

579.49

1.61

0.73

1.01

0.35

0.49

海南

572.67

3.42

1.68

0.85

-0.02

0.29

重庆

571.09

2.56

1.45

0.96

0.36

0.67

四川

593.65

1.46

0.98

1.02

0.21

0.62

贵州

250.11

0.69

0.49

1.11

0.34

0.72

云南

464.94

1.01

1.03

1.44

0.08

0.42

西藏

255.88

7.87

2.73

1.31

1.43

1.16

陕西

690.59

1.49

1.43

0.91

0.16

0.50

甘肃

455.22

0.97

0.60

1.13

0.24

0.53

青海

370.02

0.86

0.97

1.11

0.35

0.88

宁夏

527.57

2.06

2.37

0.94

0.20

0.96

新疆

607.68

1.16

1.13

1.07

0.07

0.57

全国平均

723.14

5.15

3.01

0.88

0.26

0.52

1、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8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1999~2004

 

从表1中可以看出,网民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江苏、辽宁,较弱的最后10个地区是贵州、西藏、河南、江西、安徽、青海、内蒙古、甘肃、湖南、云南等。

网站密度超过平均水平的依次有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西藏、江苏、天津、辽宁,而较弱的最后10个地区有贵州、青海、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湖南、山西、河南、吉林等。这里西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国家宏观政策等原因。

域名密度超过平均水平的依次有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福建、江苏、辽宁,比较弱的最后10个地区有贵州、甘肃、广西、山西、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内蒙古、青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得较好的地区是以北京及东部沿海地区,而较差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示了经济发展水平对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沿海经济区相比有差距,但中西部本身的差距并不大,并没有出现梯度效应,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属于不平衡增长,但是以互联网发展较好地区作为增长极来影响周围地区,从而带动周边地区互联网的发展,这个因素也不太显著。

下面从发展速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网民发展速度超过平均水平的有25个省,发展最快的依次是云南、西藏、内蒙古、河北、山东、甘肃、山西、贵州、青海、湖南;发展速度低于平均水平的有北京、广东、海南、上海、辽宁、江西。此外,域名密度最低的10个省市的发展速度全部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88%

从网站密度的发展速度看,超过平均水平的有14个,前10个依次是西藏、江西、安徽、广东、重庆、辽宁、广西、青海、贵州、河北,而最慢的几个省份依次是海南、新疆、云南、天津、山西、陕西、北京、上海、黑龙江、宁夏。此外,网站密度最低的10个省份超过平均发展速度26%的仅4个。

从域名密度的发展速度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1个地区,前10个依次是西藏、宁夏、青海、吉林、江西、贵州、安徽、重庆、福建、浙江,而最慢的有10个地区正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依次是,海南、北京、云南、河南、山东、广西、天津、陕西、山西、广东。此外,域名密度最低的10个省份的发展速度超过平均发展速度52%的有7个。

基于发展速度的角度,互联网在我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一些互联网发展较好的地区,如北京、广东、上海等,其增长速度已经逐渐减慢。另外,海南2004年的网站数量比2000年网站数量略有下降,应该是受到2000年国际上网络泡沫影响所致,属于特殊情况。

另外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看,网民速度最高,为88%,域名其次,为52%,而网站最慢,为26%,说明了由于技术的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上网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影响日益加大,再加上域名的技术含量低,域名注册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由于网站的技术含量高,基本属于专业技术范畴,所以其增长速度最慢。

总体上,除了网站密度较低的10个省份网站发展较慢外,网民密度及域名密度最低的10个省份的网民和域名发展速度大部分超过平均发展速度,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4.2互联网综合水平分析

要综合测度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必须采用一系列复杂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为了研究的方便,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网民、域名、网站三大指标,权重相等,计算公式如下:

在表1的基础上,以2004年我国的平均水平为基数,表2为计算结果。

 

2  2004年我国互联网综合指数

地区

综合指数

地区

综合指数

地区

综合指数

北京

1331.70

海南

67.14

广西

45.22

上海

618.60

湖北

65.19

云南

39.38

广东

253.03

宁夏

63.90

湖南

37.39

浙江

221.66

吉林

59.72

安徽

37.05

天津

202.80

重庆

58.95

江西

36.01

福建

162.78

黑龙江

57.43

内蒙古

34.35

江苏

123.77

陕西

57.31

甘肃

33.91

辽宁

102.30

河北

53.87

青海

33.36

全国平均

100.00

新疆

48.03

河南

31.90

西藏

92.97

四川

47.67

贵州

21.42

山东

82.43

山西

45.59

 

 

从表2 看出,我国互联网数字鸿沟是巨大的,北京是贵州的62倍。全国31个省市中,有8个省市的互联网综合指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8个省市都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显示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北京的综合指数是上海的2倍多,而上海又是广东的2.5倍,显示出首都及中心经济发达城市互联网发展的强大势头,其它省市的互联网综合指数基本上比较平缓。

4.2地区间鸿沟系数的计算及分析

为了衡量全国不同省份之间的互联网差异水平,结合上述地区间互联网密度分析,本文中定义了一个互联网鸿沟系数K,用其衡量我国地区间互联网数字鸿沟水平。

计算公式如下:

 

:互联网密度最高的30%地区的单个地区总量指标数(网民、网站、域名总数等)

:互联网密度最高的30%地区的单个地区人口数

:互联网密度最低的30%地区的单个地区总量指标数(网民、网站、域名总数等)

:互联网密度最低的30%地区的单个地区人口数

因此,分子值表示我国互联网发展较好的30%地区的互联网密度,分母值表示我国互联网发展较弱的30%地区的互联网密度。二者的比值表示了我国互联网鸿沟系数。K值越大,说明发展越不均衡。

具体计算时考虑到互联网密度水平分析结果及计算方便的因素,本文中采用我国10个互联网水平较好的省市密度与10个互联网水平较弱的省市密度之比,表3是计算结果。

3  我国历年互联网鸿沟系数

项目/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域名

-

20.46

19.12

15.30

13.92

9.22

8.59

网站

-

-

11.53

12.42

11.81

11.88

13.06

网民

9.7

10.10

5.11

4.14

3.71

2.98

3.05

 

1 历年我国互联网鸿沟系数

从表3的数据看,我国网民及域名鸿沟系数正逐步缩小,说明地区间互联网差距正逐步缩小,数字鸿沟正日渐缩小,并没有出现马太效应,从图1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最近2年,网民及域名鸿沟系数减小的幅度正逐步放慢,甚至略有反弹,如2003年至2004年,域名鸿沟系数从9.22缩小到8.59,而网民鸿沟系数从2.98反弹到3.05。从网站鸿沟系数看,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但鸿沟系数维持在12左右,从2002年至2004年,网站鸿沟系数有轻微加大的趋势。

4.3互联网应用深度鸿沟系数分析

由于网站的增长速度最慢,而且历年来地区鸿沟系数相对稳定,说明了网站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指标,能衡量不同省市的互联网应用深度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用每万网民拥有的网站数作为指标来进行衡量,因为如果网民中互联网应用水平高了,则该指标也会增加,表4是我国2004年应用深度数据,表5是我国历年来互联网应用深度鸿沟系数,计算方法同上,从图2中可更清楚地看到互联网应用深度的变化。

4   2004年我国各地区互联网应用深度表(单位:个/万人)

省市

网站/网民

省市

网站/网民

省市

网站/网民

北京

311.68

重庆

44.89

湖南

25.91

西藏

307.57

河南

43.11

四川

24.65

浙江

144.44

河北

42.83

青海

23.15

上海

132.77

宁夏

39.10

吉林

21.97

福建

117.67

湖北

36.55

云南

21.80

广东

102.62

天津

34.12

陕西

21.61

江苏

76.24

山东

31.38

黑龙江

21.44

辽宁

68.69

内蒙古

27.82

甘肃

21.38

海南

59.64

广西

27.79

山西

20.62

安徽

47.08

贵州

27.67

新疆

19.09

江西

45.70

 

 

 

 

 

 

5   我国19992004互联网应用深度鸿沟系数表

项目/年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网站/网民

3.19

4.14

3.47

4.77

4.29

5.38

2  历年我国互联网应用深度

2004年网站与网民之比最大的10个省市中,西藏名列第二,这不奇怪,正是国家支持西藏,发展边疆宏观政策的体现。从历年来的互联网应用深度鸿沟系数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总体不均衡,有趣的是,互联网应用深度鸿沟系数呈现出锯齿规律,原因可能是由于人才流动、互联网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由于测度年度过少,尚不能下此结论。

4.4结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民、域名受技术进步、教育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地区间不均衡态势正逐步变小,但幅度变缓,网站由于其存在技术壁垒,地区间不均衡态势相对不变,互联网应用深度有不稳定的轻微上升趋势。同时,从互联网相关指标密度水平、速度方面分析的结果与地区间鸿沟系数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总体上看,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我国互联网数字鸿沟逐渐缩小,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互联网地区间的不均衡态势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累计因果效应不显著,用互联网发展较好地区作为增长极来带动周边地区互联网发展,这个效果也不明显。

5.政策建议

5.1继续加大中西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

    从数据处理结果来看,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区差异并没有进一步加大,这是国家近年来制定的一系列互联网发展宏观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结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正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更多地是一个信息的海洋,通过信息的传递来更新思想,变革传统观念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的发展,不能单看其产生的电子商务经济效益,应更多地看到信息资源的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来发展互联网是不可取的。今后,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中西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2加大互联网的宣传力度,降低上网资费

    应加大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的宣传力度,降低上网资费,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降低居民个人的上网资费,同时采取各种鼓励企业上网的措施。只有中西部地区更多的人了解互联网,才会有更多的单位上网,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完成观念变革的任务。

5.3培养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人才

    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网站鸿沟系数之所以呈现出一种刚性的状态,主要原因是技术因素,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在中西部广大高等院校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支持力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着重培养在职信息技术人才。尤其要注意培养应用型人才。

5.4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道路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发展极不均衡,在互联网发展问题上,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道路,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坚持走政府干预型为主、市场调节型为辅的互联网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99-216

2朱莉,朱庆华.从我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看数字鸿沟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3539

3周先波.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山版社,2001:119-136

4胡晓鹏.中国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3(5):73-7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24168.html

上一篇:企业性质与创新效率——基于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Panel Data的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