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运用DEA方法结合Malmquist指数分析了企业性质与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各类企业纯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各类企业相差不大。规模效率略低,内资企业规模效率较高。企业创新领域技术进步有所下降,说明我国创新体系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创新投入浪费较大,目前首要任务是进行创新领域的制度与管理调整。
关键词:企业性质 创新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Malmquist指数
创新是由英文Innovation一词翻译过来的,其字面意义就是引入新事物。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政府在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已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第四位。研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不同性质企业的创新效率,有利于比较各种类型企业创新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优化创新投入,深化企业改革,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对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和行业创新领域,其中以区域创新领域的研究为主。从方法上看,第一种是DEA方法,池仁勇(2003)[1]选取R&D投入、新产品开发人员及总资产作为投入变量,新产品销售份额、新产品增长率、主要产品更新周期、重大产品创新比重作为产出变量,测算了浙江省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效率,认为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偏低。李双杰、王海燕等(2006)[2]利用技术创新活动人员、经费作为投入变量,专利申请受理量、发表科技论文及出版科技著作、行业总产值变化率作为产出变量,利用DEA方法对北京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官建成,刘顺忠(2003)[3]利用研发人员与投入作为投入变量,发明专利作为产出变量研究区域创新效率。此外其他许多学者也用DEA方法进行过类似研究。第二种是随机前沿SFA法,张宗益、周勇等(2006)[4]选取R&D人员、R&D经费作为投入变量,专利申请量作为产出变量,利用随机前沿估计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第三种是指标体系法,黄鲁成、张红彩(2005)[5]采用因子分析定权法测算了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选取产品项目数、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工业总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王伟光(2003)[6]建立了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指数对中国38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发现效率差距呈缩小趋势。王广泽、张甦等(1999)[7]建立了国家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分析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总体上,对创新效率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厚,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领域,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DEA方法能在一定的投入产出下,对经济系统进行综合效率评价,其方法成熟,被应用到许多领域,但对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及异常值比较敏感,如果选取不当,会造成很大误差,如总资产作为创新投入明显不妥,主要产品更新周期能否作为年度创新产出值得斟酌,由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仅用发明专利数量作为创新的产出指标也过于单薄。随机前沿需要事先确定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复杂经济系统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指标体系法存在着指标权重的赋值问题,存在人为因素,同时要注意行业及地区的可比性。
本文在科学选取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DEA方法结合Malmquist指数全面分析比较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不同性质企业的创新效率。
DEA是一种测算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系统或部门(简称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采用数学规划模型,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再将各DMU与此前沿做比较,进而衡量效率。凡是处在前沿面上的DMU,DEA认定其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将其效率指标定为1;不在前沿面上的DMU则被认定为无效率,同时以效率前沿面之有效点为基准,给予一个相对的效率指标(大于0,小于1)。此外,DEA还可以判断各个DMU的投入规模的适合程度,给出各DMU调整其投入规模的方向和程度。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从大量样本数据中分析出样本集合整体的一般情况,其本质是平均性,DEA则是从样本数据中分析出样本集合中处于相对有效的样本个体,其本质是最优性。DEA在测定若干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时注重的是对每一个决策单元进行优化,所得出的相对效率是其最大值,是最有利于该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CCR,1978)[8]所提出的最基本DEA模型,因此也成称为CCR模型。为了对DMU的有效性进行较简单的判别,Charnes和Cooper引入了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的概念,以便用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求解模型,对决策单元进行一次性判别。
用不变规模报酬模型进行效率测评时,必须假定各决策单元是位于最佳生产规模,否则所测的效率值中,就包含规模效应的影响。为测算生产单元的纯技术效率水平,Banker, Charnes, Cooper(1984)[9]提出了可变规模报酬(BCC)模型。在可变规模报酬的假设下,生产可能集Tv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