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说SCI与学术标准
2009.06.23
如果把某个领域某些科学家的工作从文献中全部清理出去,这个领域的知识不仅不会有什么损失,而且甚至还会减少这些文献给人们在很多是是而非的问题上带来的困扰,那么这些研究就可以被认为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反之,如果除去这些文献之后这个领域的知识的确会有明显的缺损,或者发展过程会被明显改变,那么这些工作就有重要的意义。
应该说这是进行学术判断的终极标准。
可是对于很多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即使内行也事先比较难于判断其意义和重要性。对于研究政策的制定者和研究经费的管理者来说,用专家的意见和SCI之类的参考数据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就变得尤为重要。事实上,SCI这样的工具并不只是外行用来作学术评价的参考,内行也同样可以用它来帮助分析和评价学术潜力和学术水平。但不管怎么判断,对任何学科是否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永远是最重要的学术判断标准。SCI数据当然可以用来帮助做这种评价,但是SCI数据并不总是能够帮助做这样的评价,而且迷信它在不少时候还会危害自己。
饶毅《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758
我曾经在国内做过一个小范围的演讲,是关于外行如何利用SCI检索工具来对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做一些参考性的了解和对比。我觉得,与其反对外行用SCI来做评价,还不如教会外行如何合理地根据SCI数据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初步的判断,让他们了解外行和内行在看待同一组数据的时候会有什么基本的差别。
在演讲中我首先说明的事情是:SCI数据可以帮助外行了解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但是真正的学术判断需要充分尊重国际上的权威专家的意见,而不是只看SCI数据,根本原因在于真正的专家在自己的领域了解更多SCI数据所不能够提供的信息和判断依据。
这正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现在学术界相当严重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有关人士都在看热闹,而不知道和了解如何看门道。
我深感幸运的是,我在做博士和博士后的时候,还不知道SCI是什么东西,虽然提供SCI数据检索的ISI就在费城Chestnut大街上距我做博士后工作所在的实验室不到几百米远的地方,上下班都经常从它门前经过。我在做博士的时候,导师从来就没有教过我多发文章,却总是不断地让我们琢磨清楚问题。所以,我当时学会的只是如何看门道,而不知道如何看热闹。这在我自己从事独立研究的过程中帮助自己省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国内学术界过去十年来一直非常推崇在某些所谓具有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幸运的是,虽然我在过去十年里面一篇这样的文章都没有,而且发表的文章数目也相对较少,但这并没有妨碍我入选所谓竞争激烈的杰出青年基金,也没有妨碍我成为自己领域里面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因为专家们其实很清楚,如果把我们过去十年中发表的某些论文从文献中拿掉,本领域的有一些知识会出现某种看得见的欠缺。
我在过去十年中最为焦虑的阶段,就是在还没有弄够看见自己的工作有可能产生具有某种实质性影响的时候。当我在几年前看到这种可能性并且越来越确定的时候,就逐渐变得越来越心安理得,再也不会去管不了解的人如何评价。
前些天我问一位资深的美国科学家如何应对他自己的研究机构中过去30多年里面的各种管理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变化。
他的回答非常简单:Ignore them。
他接着说:You can not follow all the changes. It is against the common senses. Common sense says that in the end only the good sciences and good scientists survive.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这样,不过起码我希望是这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