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卦 醉 话: 静 闻 蛙 歌 喜 观 蛇 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丕鹏 云游天下觅蛇迹 风雨烟云听蛙鸣

博文

研究生答辩结束后的简要总结

已有 5608 次阅读 2009-5-22 22:59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答辩

    今天,优秀Presentation(仅限于PPT制作、时间控制、报告内容安排和讲述,不包括回答问题)评选结果出来了。这次评选完全由参与答辩的同学互评,老师没有参加。通过15位同学自己的评选,结果如下:141人,121人,91人,83人,6票、5票和4票各1人,32人,24人。结果基本和我印象中的差不多,过半票者6人,占40%;而且没有出现全票。因为单纯从这些数据看,我觉得同学们心里都有比较一致的标准和判断力,也能坚持标准、敢于表达,这点让我这个过了不惑的成年人很钦佩,也非常高兴!!!因此,可以认为是基本真实可靠的,值得肯定。

 

 

目的达到,值得坚持

    作为一个限定在09级本专业毕业论文答辩中的优秀Presentaion(很低的级别),目的就是促进和鼓励同学在今后的人生中注重细节、做好每一件事情;让他们记住这个结果,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并能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优秀者再接再厉,其他同学迎头赶上。更为重要的是为后学者提个醒而勤习之,相信我的目的可以达到,也一定能够达到!

    明年可以将这种形式推广到答辩的整体评审中,作为试点(现在试点很多,也算与时俱进)。但只能作为参考,不然有违程序!我们是否可以采用末位淘汰法,让兔子们跑的更快点?我觉得可以试试!

 

严格要求,再上一层楼

    尽管我指导的学生觉得我很严格甚至严厉,都有点怕我,但我很多时候不仅心软,而且手也软!在打分或者下结论的时候,真有点sheep021在给我“答辩后的随想”博文中的评论那样,"大棒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让所有兔子都飞快地跑了。"确实,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也不只仅仅存在于研究生毕业答辩中。

    我想这可能涉及到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爱护问题:就个人而言,我与研究生的关系不是婆媳关系,我倒愿意看作是能从学生能力培养和以后人生考虑、不图任何回报的父子关系,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生关系的最庸俗化。但我认为明智的父母不是单纯的片面的护着孩子,也不在于单纯的在乎自己的脸面,而在于为孩子成家立业独当一面于生活的能力的家教。因此,我注重的是通过三年对研究生教育,所能培养的是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不单纯是完成毕业论文和发表文章。我希望他们以后不管干什么,遇到困难,出现突发或者有违意愿的情况时,能自己克服困难,走过那个坎,度过那个难关。我觉得很多导师都会有类似的认识。因此,对于相对而言较差的学生,难免会生恻隐之心,会手下留情。

    其二是标准问题:研究生毕业很难有统一的详细的标准,尽管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对硕士研究生正式发表论文和博士SCI的要求等等,其实也是权宜之策,尽管有些人不认可。退一步讲,就是我上研究生时要求的要有“创新性”,是一个符合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判断的标准,但也很难掌握。到底多大的创新算创新?……优秀好评,合格就难把握了!由于没有具体详细的标准,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相同方向的合格,也就不一样了?“三流”专业也会出现“一流”的毕业生,但合格的标准肯定不是“一流”的!记得10多年前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有个院士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比有些学校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还要好。这是真的,我相信,但不都是如此。最近上大学的儿子告诉我他们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同学06年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了一篇文章,还有同学03-04年发表的文章SCI影响因子超过5.0和6.0的文章。大学生阿,厉害吧。因此,作为我们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没有按照本专业世界上最高水平硕士研究生要求,可以谅解。我们的合格标准较低,哈哈。

    但我认为这不能作为个别研究生凑合毕业的稻草,更不能让个别不认真踏实刻苦学习和实验的研究生心存侥幸心理。我们必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谆谆善诱,以发展和进步作为标准,以超过上一届水平作为目标来要求和评判答辩生。甚至必要的时候,也来个杀鸡给猴看!说了好几年了,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鸡!

    不断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勤于指导,提高培养水平和研究生毕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和建设,让导师和研究生都再上一层楼。

明年毕业的研究生,加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924-233581.html

上一篇:给我的学生说的几句心里话
下一篇: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收藏 IP: .*| 热度|

1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