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转载,附个人感受)

已有 8260 次阅读 2009-3-4 12:29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阅读, 时代, 个人短评

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已是深圳人阅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年的读书月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读书月组委会推出了阅读中国30系列活动,其中“3030本书文史类读物评选和“2008年度十大好书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本届读书月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商报承办。

 

 改革开放30年来对中国人心灵影响最大的文史读物是哪30本?“3030本书评选自2008910启动,经过一个月的公众自由推荐、一个月的网络票选及手机短信投票,从30年来的出版物中筛选出了100本候选书目,最终呈交给来自全国的著名专家组成的终审评委团与来自全国16家知名媒体读书版编辑组成的复审评委团进行评选。

 

本报记者作为复审评委,目睹了“3030本书的复选过程。得出一个结论,评委们更注重自己的品位而不愿屈就大众口味。复选的21张选票里,易中天的《品三国》只拿了3票,《于丹心得》仅得2票,而惟一的网络小说代表作《第一次亲密接触》更是以1票垫底。

 

本届评选终审评委团由谢冕、南方朔、梁小民、陈子善、李景端、张冠生、止庵、江晓原、刘苏里、马家辉等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与台湾的读书界专家组成,“3030本书终审结果已于125盛大公布。(方绪晓)

 

1.《万历十五年》 (美)黄仁宇 中华书局 1982年版

入选理由:这本小册子是如此的好读,皆因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惯常写法。从此以后,出现了很多模仿这本书的人。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很多新出的历史读物中发现它的影子。

 

个人感受:反复读过,现在偶尔也翻翻。对中国历史有新的了解,特别是坚信,过分强调道德而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都是有害无益。该书是影响我对历史和现实观察角度和眼光的书之一。

 

2.《第三帝国的兴亡》 (美)威廉·夏伊勒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79年版

入选理由:在那个年代,这本书突然呈现出了一段新鲜而难忘的历史,它所引起的我们的伤痛,至今难以平息。难得的是,译笔很好。

 

个人感受:当年在舅舅家里见过,读过些片段。

 

3.《傅雷家书》 傅雷 三联书店 1981年版

入选理由:没有一本家书像这本书那样,影响了几代人;尤其在八十年代,这本书产生的影响,是当初写家书的人完全想不到的。写家书的人的遭遇加深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个人感受:当年反复读过,书上记了不少阅读随感,买了不止一种版本。该书影响了自己对东西方文化的一些总体认识,是奠定自己为人处世基调的书之一。

 

 4.《第三次浪潮》 (美)阿尔温·托夫勒 三联书店 1984年版

 入选理由:托夫勒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仅是他在20多年前预见到现在大都已经实现,而是在那个国门刚刚打开的时代,他的思考给予了我们思想解放的方法,释放了几代人的想象力。

 

个人感受:当年在女朋友书架上初见,后来联人带书都收编了。该书初读很震撼,不过总的感觉仍是雄辩胜于道理。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5.《宽容》 房龙 三联书店 1985年版

入选理由:是房龙告诉我们,不要对思想上的千姿百态感到心慌气短,因为大自然从来都不主张整齐划一———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倡导宽容的真谛。

 

个人感受:买过早期的中文版本,是女友出差到北京代购的,后来还买了英文版。初读时感觉字字珠玑。很深刻的启示是,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坚信自己唯一正确的几乎一定是错的。

 

 6.《释梦》 (奥)弗洛伊德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入选理由:看似虚无缥缈的梦幻,其实有着深沉的心理动机。弗洛伊德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人们的意识只是冰山之一角,潜意识才是整个冰山。

 

个人感受:与女友一起买过另外种译本。看过,但感觉非常浮光掠影,很多地方觉得有些牵强附会。当然,很可能是我的理解有问题。

 

7.《一九八四》 (英)奥威尔 花城出版社 1988年版

入选理由:迄今为止,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仍然是一种有效的信号,它号召人们起来跟一切与智慧思想、细腻感情、美丽事物为敌的人进行抗争。

 

个人感觉:通读过国内盗版的英文书,也买过上述译本但没有读。一部有启发性、深刻的政治寓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所经历的时代现实生活的写照。

 

8.《庐山会议实录》 李锐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入选理由:一位亲历者通过整理自己的各种笔记、书信、谈话、日记、会议记录,用平实的文字把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庐山会议迷雾一点点拨开,让我们看到了后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源头。

 

个人感受:没有看过。在网上读过李锐先生一些文章,很有见地。

 

  9.《美的历程》 李泽厚 文物出版社 1981年版

入选理由:李泽厚用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手法,渲染了一片标新立异的中国美学世界的二月天。对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美学形态的传神写照,使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也顿时变得气韵生动起来。

 

个人感受:当年读过,可能也是女友到北京出差是代购的。非常好的通识读物。

 

1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米兰·昆德拉 作家出版社 1987年版

入选理由: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无形亦无重量,这就是轻。是媚俗,还是在媚俗的洪流中逆泳?这个昆德拉式的问题,至今都在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

 

个人感受:没有读过。该书正热的时候我没读,因为我从来不读风头很健的书。等风头过去后,我几乎不读外国小说的汉译本了。

 

 11.《顾准文集》 顾准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入选理由:这是一本写给自己以及中国未来的思想之书,顾准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在那个黑夜似的时代里,顾准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火种,是我们迄今为止无法不面对的一座山峰。

 

个人感受:没有读过。我在佩服作者精神可嘉的同时,感觉总体是重复性工作。

 

12.《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陆健东 三联书店 1995年版

入选理由:在陈寅恪的身上,我们很容易就感知到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陆键东不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大师形象,还给当代中国的文人提供了一个价值标杆,这就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个人感受:除了在书店里翻过些片段外,没有读过。感觉挺感人,但有些煽情,不太喜欢。

 

 13.《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吴思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入选理由:这本书让我们打开了中国传统历史真实游戏规则的密码,给出了一个对社会转型动力模式非常有效的解释范式。

 

个人感受:读过吴思的另个文选,很受启发。从利害角度解读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影响我对历史和现实观察角度和眼光。

 

 14.《百年孤独》 (哥)马尔克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

入选理由:经由这本书,我们开始了解和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一个文学的新天地从此打开。此书语言的风格或许应该归功于译者,但是它在中国产生的影响连作者都难以想象。

 

个人感受:买过看过。当时感觉莫明其妙,现在印象全无。

 

 15.《朦胧诗选》 阎月君等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入选理由:朦胧诗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只春燕,而《朦胧诗选》见证了它曾经飞过天空的景象。

 

个人感受:选本没看过,但我在高中、大学里订阅《诗刊》,多数朦胧诗都应该看过,当时很喜欢,自己也写。出有些典型诗作现在仍能背诵外,对篇理论文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也有深刻印象。

 

16.《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花城出版社 1986年版

 入选理由:只有敢于正视自身丑陋的中国人,才有可能是美丽的,这就是柏杨告诉我们的有关中国人的辩证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本书点燃了一枚反省自身的巨大的炮弹。

 

个人感受:反复读过,是另外一个版本。年轻的时候经常反省自己的丑陋之处。现在也是崇洋不媚外。

 

17.《日瓦戈医生》 (俄)帕斯捷尔纳克 漓江出版社 1986年版

入选理由:洪流越是浩大,灵魂越是孤单无依。帕斯捷尔纳克用生命的毁灭、爱情的绝望、家庭的破碎、良知的挣扎记录了大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哀痛绵绵,感人至深。

 

个人感受:买了,可能没有读,反正现在没有印象了。

 

18.《白鹿原》 陈忠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版

 入选理由: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后来的许多小说和电视剧都在照搬它的路数。奇怪的是,模仿者甚至比它还成功。

 

个人感受:在书店里看过片段,当时印象深刻。看到快结尾时“开枪”的情节,及其人物后来的浮沉,感觉简直就是现代史的缩影。

 

19.1932-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 (美)威廉·曼彻斯特 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入选理由:八十年代过来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本书的。它在特定的时代为一个封闭国家的人打开了一个再也封闭不了的视野。

 

个人感受:没有读过。我最早读关于美国的书是在86年前后费老的《美国与美国人》。

 

 20.《围城》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入选理由: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是人性永恒的困惑与律动。钱钟书在此书中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可叹、可悲、可耻、可笑、可怜,他匪夷所思的比喻和离经叛道的想象,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愉悦。这是一本旧作,却在八十年代取得了原创的意义。

 

个人感受:反复读过,也看了英译本。不仅揭示了人性,也揭示了大学的职业特定,虽然是用漫画的手法。

 

 21.《瓦尔登湖》 (美)亨利·梭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版

 入选理由:梭罗的《瓦尔登湖》,展示了物欲被成功约束之后,我们所获得的精神的丰盈,以及整个世界的洁净。它的意义随着岁月的流失而增强。

 

个人感受:看过国内盗版的英文本,也收藏2卷本《梭罗选集》,其中有另种汉译本。该书对我的人生特别是精神发展有重大影响,属于奠定我精神世界的最重要书籍之一。

 

 22.《随想录》 巴金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入选理由:这是作者定位为讲真话的书。它诞生在刚刚过去的谎言就是真理的年代,讲真话就如同生长在石岩缝隙中的小草,孱弱却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读来或许觉得没有什么,但在当时,并没有人善于这样讲真话

 

个人感受:读过其中的分册,印象平平。没有巴老的生活经历,感觉讲真话只是种底线,没有体会到高明之处。

 

23.《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

入选理由:张爱玲的书不入选,还真找不出理由。张爱玲热至今没有结束,考证、发掘、研究的工作仍然有无数的人在做,这套书是张迷们最早的圣经

 

个人感受:该书没读过,但读过《张爱玲散文全编》和部分小时。喜欢她对人情世故深刻但不失通达的认识,但不喜欢她小说中无奈、琐碎的气氛。

 

 24.《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版

 入选理由:王小波似乎是当代文学的一个例外。本书记录了他特立独行的足迹,他因此而赢得了超乎寻常的尊敬。

 

个人感受:反复读过,现在也放在床边案头,偶尔翻阅。非常喜欢,但对我没有太大影响。书中的道理我都知道,也多认同,只是王小波把这些道理讲得非常有意思。

 

2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塞缪尔·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

入选理由:亨氏的文明冲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释了上世纪90年代的巴尔干问题、外高加索问题、苏丹问题、巴以问题等等。文明冲突从此进入了学人和百姓谈话的词典。

 

个人感受:没有读过。读过他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感觉其实证性方法得出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26.《城堡》 (奥)卡夫卡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版

入选理由:卡夫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一代代文学青年挂在嘴边上的名字,这本书则是卡夫卡族无法绕过的高山。

 

个人感受:没有读过。读过他的“变形记”,不喜欢。

 

 27.《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 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入选理由:《西方哲学史》因为其闪烁的智慧,因为其流畅的文笔,而使哲学以亲切可人的面孔走近我们。它开启了很多人的哲学史想象,但至今无人能学得有模有样。

 

个人感受:反复读过,每每有新的启示。该书是奠定自己知识基础的最重要的书之一。爱屋及乌,收集罗素或关于罗素的中英文实体书40来种,电子书20来种。

 

 28.《金庸作品集》 金庸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年版

 入选理由:说金庸的小说是当代中国读者数量最大的文学读本应该并不为过。金庸作品的魅力甚至催生了专门的学问:金学

 

个人感受:非常吸引人,买过三联的版本,还有另种小字排印的4卷本。通读过多次。愉悦之外,也有启发,不过不欣赏其中的男性中心视角。

 

29.《增长的极限》 (美)梅多斯等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入选理由:走向未来丛书的出版是中国知识界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事件,它以融会文理、倡导科学理性而著称。罗马俱乐部这本《增长的极限》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的预警效果我们现在看得更清楚了。有学者说,这本书是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书。

 

个人感受:读过,不喜欢。科技创新永远是不可预测的,该书的悲观断言也没有得到事实的支持。

 

30.《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袁可嘉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版

 入选理由:这本书使此前的当代文学教育一时变得陌生而遥远,这种最初的冲击为此后的种种文学乃至文化的选择,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许多过来人都满怀深情地谈起这套书,皆认为受惠良多。

 

个人感受:反复读过该书前2卷的4册,打开自己文学欣赏的新天地。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阅读中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218352.html

上一篇:Meirovitch著Fundamentals of Vibrations评介
下一篇:Suitability of Western Textbooks on Statics and Dynamic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收藏 IP: .*| 热度|

1 向峥嵘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