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Abel 在苦难中寻求那微薄却终将照亮前程的智慧之光!

博文

高校扩招、学生作弊、就业困难和评估受诟病的必然联系

已有 4038 次阅读 2009-2-17 15:4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校扩招, 学生作弊

本文转自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147526&fpage=4,仅代表原作者观点!

1.高校扩招,让原本不具备高校学习的“认知能力”和“德行修养”的人进入高校。注意高等教育的课程不是任何人都能上的,没有足够专业基础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听不懂,成不了材。原因呢?很简单,就因为这是高等教育,不是初等教育。很多人天真地以为,在大学添几张桌子、增几个床位就可从容招生,万事大吉。以此,可以多招人,招有钱人来上学,进而刺激经济。大学里有多少学生,不取决于大学里有多少大楼,而取决于这个国度里有多少知书达理、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打个比方,某一年,我国真正健康的树苗只有一万株,即使你有再大的林场,再肥沃的土地,有培育两万植株的规模,也在这一批里育不出两万棵参天大树来。所以,一个根本性的定律是,学苗数量决定大学规模。换句话说,行政措施错误地干预了教育发展,蹂躏了教育发展规律。

       2.以上述分析作基础,不难推导以下结论。首先,学生大量作弊是一种必然。作弊队伍庞大,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作弊者心安理得。为什么是必然呢?因为被扩招扩进来的20%,不具备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大学课程,他们学不了。学不了,还必须毕业,不然高额的学费白交了,前期的12年书白念了。怎么办?途径是唯一的:抄。越差越抄,越抄越差。由此带来的,不仅是考核体系的失灵,还有整个学风的败坏。


        3.一个猪,你再怎么培养,也长不成大象。虎崽可以养成老虎,但是猫不行。所以,在盲目扩招前提下,高校应该具有极高的淘汰率。这才正常。就是说,每年应该有两位数比率的学生无法按时毕业。 可是,奇怪的是,学生都毕业了。原因有三。1.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拿了学生的钱搞基建,那就乖乖地让人家毕业。当学生成为老师财源的时候,斯文扫地,师道不存,大学精神也就完蛋了。2.人人爱面子,大学也是。12%的淘汰率,说明我这学校不能教(就没人说这是因为学生不能学),那不让人看扁了?再说,12%的淘汰率,谁还敢报考俺这学校?没人报考,财源不进,大学贷款咋还? 3.没毕业,咋就业?在全社会要求保持和谐、稳定就业的情况下,就业是大事,教学的严与宽,你就自己把握吧!   于是,上课听不懂、考试答不上、啥事做不了的大学生,声势浩大地进的大学校,有声势浩大地出了大学校,留下一地垃圾,带走一纸文凭。本节结论:大学现实——应该淘汰不愿淘汰、不能淘汰、不敢淘汰。学生缴纳学费、老师宽松考核、学校如约发证,这已经是教育产业化旗帜下的一种契约,得到实际执行。

      4.大学里的仇恨。学生恨。学生恨大学,教不出什么实际本领,学些没有用的课程,搞些没有用的活动,挣了我们四年钱,发个证就把我们推向社会。上了16年学,每年交上万学费,然后出门就挣500-600,本都收不回,还让我们调整心态,降低标准,这是人说的话么?所以学生弑师。老师恨。老师恨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骂老师,考试抄纸条,毕业靠父母。大学生流氓化,还是流氓大学生化?象牙塔不复存在,大学成了游乐宣泄的乐园。大学恨。大学恨什么呢?不扩招,没钱换贷款利息。不贷款,搞不了校园基础建设。不建设,不能升格,不能扩张,不能改名,就落后,就低人一等,就招不来学生,就被高等教育市场淘汰。

       5.回归本题。评估其实很美妙的活动,我从来不怀疑教育部的美好初衷。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正确。评价是必要的,合格或不合格,优秀或不优秀。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是,在扩招驱使下,大学已经学坏了,你还用好人的标准去衡量他。普遍性的教学质量下滑是学苗下降的必然,不规范的成绩考核是放学生大爷毕业的唯一手段,一切都已成事实,可是这个事实不能说,只能暗地这么做。不这样,大学就没法养活自身,就没法换地更名,就没法升格申博。大学已经不可避免学坏了,你还要用阳光下的师道标准和大学精神考核我,你说我能合格么?我不改卷子、作样子、设圈套、说假话对付评估,我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6. 再说了,谁让大学学坏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613-215583.html

上一篇:怎样写好论文
下一篇:圆明圆盛景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刘畅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