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顺 良 的 博 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池顺良

博文

转帖:《地震预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已有 6512 次阅读 2009-2-8 17:49 |个人分类: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预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池顺良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向中华民族袭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共克时艰。中华民族在经受住了灾难考验的同时,创造了奥运史上的辉煌,“神七”问天再次彰显科技实力的进步。新中国既能在抗御外敌入侵的民族灾难中诞生,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找到抵御地震灾害的办法。
 
我国历史上强地震灾难频发,从1920年海原8级地震到2008年汶川8级地震,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就有13次,平均不到7年一次。中华民族要祥和地生活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必须攻下“地震预测”科学的难关!
 
地震科学家必须“知难而进”,也必须要找准突破口。我国从地质力学出发倡导地应力、地应变观测,国外从大地形变测量角度也将目光注视到钻孔应变观测。30年后,国内外走到同一思路。不过,我国更领先的是不仅能填补测震和GPS间的观测频带盲区,同时还要打开对临震预报极为重要的地声高频段。
 
让我们牢记伟人们的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踏踏实实地在地震预测实践中奋战。中华民族有能力、有信心在战胜地震灾害的科学竞赛中走在日、美等国家前面。地震预测必须在中国解决,也只能在中国解决。
 
祝愿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科学时报》 (2009-1-23 A1 要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213647.html

上一篇:转帖:《地震预测研究的技术路径之争》
下一篇:转贴:《地震预报,路在脚下:“地震不能预测论”既错误又有害!》
收藏 IP: .*| 热度|

3 杨学祥 刘玉平 yangxintie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