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顺 良 的 博 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池顺良

博文

“宇宙大爆炸”源于逻辑推理错误!

已有 117 次阅读 2024-7-9 12:12 |个人分类:宇宙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西方科学家建立的《大爆炸宇宙学》宣称:”宇宙于138亿年前从一个密度无限大、尺度无限小的时空奇点,大爆炸形成”。

    我国出版了多部大学、研究生学习的专著,深入讲授爱氏广相宇宙学(如:北大俞允强教授,《热大爆炸宇宙学》2003、《物理宇宙学讲义》2002;北师大何香涛教授,《观测宇宙学》2007)。

    这些著作在教授同时,也指出大爆炸说存在四大疑难: “年龄矛盾”、“斥力来自何方?”、“反物质在哪里?”、“超视界均匀性疑难”;但未找到解除疑难的方法。

 

    哈勃发现星系红移现象后,原先的静态宇宙向动态宇宙转变。

     要正确描述星系运动,需知道星系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知道加速度,就知道了动力源,对运动学问题是关键。

    实际却是:哈勃等在没有测得加速度情况下,主观认定膨胀是减速的。

    ——这是大爆炸宇宙学的第一个逻辑推理错误!

    宇宙膨胀减速,沿时间回朔“宇宙尺度”演化曲线必定与时间轴交于“宇宙尺度”为零的时空奇点,导致出现一系列谬论 !

    1998年,观测发现膨胀加速!证实大爆炸宇宙学膨胀减速的理论设想错了!

 

    粒子物理指出:正、反物质对称。宇宙应该由等量正、反物质共同组成。

    宇宙学家靠正反物质接触湮灭产生特征性伽玛射线寻找反物质。这样的观察已能肯定10Mpc范围内没有反物质星系。宇宙学家于是认为宇宙由正物质构成。

    宇宙中为何没有反物质?宇宙学家设想:原初宇宙中重子比反重子多亿分之一,湮灭后只剩下了正物质。

    问题是这微小的差异是怎么产生的?湮灭后那么多高能光子就不存在了?“质能守恒定律”都不顾了!

    ——这是“大爆炸宇宙学”的第二亇逻辑推理错误。宇宙演化的角色缺了一半,戏就无法演了。

    搞清反物质星系在哪里,正、反星系间”相吸”还是“相斥”,将决定宇宙学的未来。

 

    1990年,T.J.Broadhurst等对遥远星系的红移巡天发现:在相距128Mpc整数倍处,星系密度呈现明显峰值。这种星系红移分布中的规则性是目前任何模型或理论无法解释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Davis说:“如果星系分布的确是周期性的,我们对早期宇宙的了解可以说比零还少。” [1]

    图1是星系数目-红移分布图。图中星系密度在相距128 Mpc整数倍处呈现明显峰值现象。

 47351d6e2fd14236801d0cb938400ff.jpg

           图1. 星系密度在相距128 Mpc整数倍处呈现明显峰值的现象。

 

    对图一中星系密度有规律的疏、密等间距分布现象的解释是:这些尺度达到128Mpc的超星系团是相间分布的正物质和反物质超星系团,因“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出现中心区密集、交界区密度稀疏现象。除此种解释之外,其它任何模型或理论无法解释。

    这一观测发现了:(一)我们的宇宙由等量正、反物质超星团交叉分布组成,反物质星系团与我们的距离远超10Mpc;(二)正、反物质“同类相吸,异类相斥”,它们相间分布产生的”宇宙驱力P”令膨胀加速,並自动调节大尺度物质密度均匀。

    宇宙学曾经存在的“加速膨胀的斥力来自何处、宇宙整体上为何超视界均匀、空间平坦、反物质星系在何处、宇宙年龄小于恒星年龄”等疑难就能同时解除。

 

    此时,“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不再等当。广义相对论不再适用于宇宙演化。

 

   科学是不断出错与改错的过程。西方宇宙学当前正处于困境中。

    我国科学事业不断取得进展。在西方宇宙学暴露问题越来越多情况下,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有如下评论:“我们把所有暗物质、暗能量探索,都押在爱因斯坦场方程可以在宇宙中无穷推广的假设基础上,到底安全不安全?……引力主导下的宇宙时空竟然不是弯曲的,这怎么可能?是谁抵消了引力的作用让空间变得如此平坦?…宇宙几何又变得如此的简单,简单得让我们雀跃——因为我们似乎再也不用学习复杂深奥的黎曼几何了…我们已经走到了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2]

 

参考文献:

[1]邓祖淦,夏晓阳. 星系形成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观测对现有理论提出严重挑战,物理,1992,21(2):88-95.

[2]武向平.天文学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之由来和困惑,物理,2015,44(6):411-4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1441531.html

上一篇:民族复兴必争科学话语权(二)
收藏 IP: 116.230.141.*| 热度|

2 王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9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