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一些中年以上的人如今人们的德性较之过去的怎样?估计大多数会说如今是世风日下了;再去翻翻写出的历史和文章,也会发现有周不如商、商不如夏、夏不如茹毛饮血的盘古开天地时的记载和感慨!何故?道德和价值观念其实是随时代变化的,但人心却有着崇古的惰性,因此,面对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出现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心不古的感觉的。
再问问当今的人文学者,如今有大师吗?大多数也会说,民国时还有几个,如今哪里去找大师啊!再读民国时期大师的书,又会发现他们自己认为在其所处的时代根本就没有大师,说只有在清朝时出个某某大师,依次类推......推至孔夫子这个祖师爷,他也是述而不作!这又作何解?原来学问家天生就是美学家,历史距离越远的文书诗画越觉得美不胜收,于是就会有文章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的说辞。
对上面的“文章今不如昔与道德世风日下” 的说法,各位如何判断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967-211247.html
上一篇:
疾病的流行可能影响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下一篇:
包装出不了大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