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项目评审的四种模式——颂扬、训斥、吵架、商讨 精选

已有 7663 次阅读 2009-1-16 11:52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会不时地作为“专家”身份参加项目评审,当评委的感觉还是很爽的,颇觉是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般情况下,被评的人还会乖乖地听着,并不时插话道:“专家您真是言之有理,高屋建瓴”云云,表现出无比的尊敬。

  差不多每个教授副教授的都会当过评审专家,同时,也一定会有自己做的项目被评审的经历。此时,一般情况下都是谨小慎微,小心伺候,往往兜里还会揣上一只笔,随时将专家的光辉思想记录于纸上,听到有专家确实说到自己的痛处,顿时就会“这人看来水平的确不是白给的,比我知道得还多,以为自己做的东西能糊弄专家呢,结果果然被人家一眼识破”,而一旦遇到有专家说不到点子上,甚至信马由缰胡说八道的时候,则心中也会暗生鄙夷之念:“就这水平,也好意思出来当专家啊,一旦听了您的话,那这研究别做了,做也白做,越做越错”。

  这里,将项目评审时博弈(或对峙)双方——评审专家与被评人员——的基本运行模式总结如下(从整体环境情况看,从被评审人的角度看):

  一、颂扬型。一般在项目结题时这种模式最多见。而在一般的项目评审中(如开题、中期检查等),比较少用这样的模式。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出现,我分析有两个原因:

  1、项目主持人是这方面的权威,他做的就是前沿,这样,评审专家自然说不出什么来。

  2、评审专家与项目主持人的关系比较好,或者项目主持人的人缘一向很好,这样,中国的事,大差不差就行了。

  3、评审专家中的其中一个力挺这个项目,这样,其他专家即便有啥不好说的,也不说了,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吧。

  二、听训型。有时候,专家则比较尖锐,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下,作为被评审者,由于基本是来听专家意见和建议的,这样就有可能变成一群专家分别或同时教训评审者。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形,有如下的几个缘故:

  1、项目做的很烂,专家们根本看不过眼,只好炮轰。

  2、项目主持人太年青,看上去又显得缺乏权威性,讲得不够自信,只好训斥训斥了。

  3、专家里持有其他学术观点的,认为做这个项目的思路应该采取另外的策略,于是,就容易就他感兴趣的地方去质问做项目的人,而这样的质问如果得到的回答不够果断或清楚,则会遭致更强烈的质问。

  4、评审专家故意找茬。应该说,项目没有完美的,总可以找得出来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刻意去找,那是一定能找得到,并引申开来的。

  三、吵架型。

  有时候还能不时地在项目评审会上看到专家和被评审者吵起来的现象,专家从自己的角度说项目做的没有意义,甚至在某些结论上是错误的,而被评审者则一百个不服气。这样,一个说话没完,另外一个就会应声而起,倒使得评审会很热闹,但是,很不友好。

  1、被评审者一点都不虚心。本来专家的意见或建议都是建设性的,但是被评审者不够虚心,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当然就希望辩驳,而辩驳的当口可能就演变成了吵架。

  2、被评审者被冤枉。有些观点或成果是项目里并无涉及的,但是专家们有时候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缺点,就会捡一个自己熟悉的话题去批评,但是刚好不是这个项目要做的。

  3、学术观点不同,且被评审者无法认可评审专家意见的。这样,也很容易造成吵架的结果。

  四、商讨型。

  评审专家和被评的人都奔了一个目标——使项目下一步做得更好——而提出和接纳建议型的意见,专家从自己的知识出发,不同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有些有错误的地方指出并希望下一步修改。而被评审者也谦虚谨慎,好好学习,从善如流,就可以在评审会上多多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10362.html

上一篇:喝酒要论“米”——和Shopping猫的师兄吃饭
下一篇:科学界的“无良”记者应该让海外“大龟”提高警惕
收藏 IP: .*| 热度|

5 王铮 刘进平 杜江平 曹聪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