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小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jingwei

博文

Erlenmeyer flask-Scientists' Cookies(1)

已有 6883 次阅读 2008-11-4 08:57 |个人分类:漫步科研路| 科学家, Cookies

Erlenmeyer flask-Scientists' Cookies(1)
Erlenmeyer flask,what's this?
“一种什么什么的瓶子?”
喏,就是它们了,中学实验就见过的吧,锥形瓶
想来看到这你也知道了,这瓶子一定和这个叫Erlenmeyer的人有关,没错,您答对了^_^
 
开辟Scientists' Cookies,其意有二:
一来为介绍些自己了解和崇拜的化学家,当然对于早期的化学来说,那会的化学还没有脱离物理啊什么的范畴,所以称其为化学家就太过片面,故而为Scientist
二来,看到Cookies,你想到什么了呢?曲奇还是上网留下的小标记呢?呵呵,都是又都不是。之所以叫Cookies的主要原因是——本人爱吃甜食,呵呵,说笑了。言归正传,Cookiescutecunning,小巧但受欢迎,或许只是一点小小的感悟,但对于实验室的小把戏,付诸实践后却有着力挽狂澜之效,尤其是那些带着姓氏的反应和器械,历史的坐标上永远留下了他们的印记,愿Cookies越来越多^_^
 
好,今天开篇就来说说Erlenmeyer flask,说说Erlenmeyer的锥形瓶。
要说Erlenmeyer是何许人也,或许大学化学书也鲜有他的介绍,下面就听我讲讲Erlenmeyer
Erlenmeyer是一位德国化学家,生于1825年的德国Wiesbaden,是一位福音派牧师的儿子。Erlenmeyer的全名很长:Richard August Carl Emil Erlenmeyer,通常可简称其为Emil Erlenmeyer
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青年才俊一样,Erlenmeyer是很希望自己能够学习医学的。可是当他到了Giessen大学后,便被Liebig(李比希)的化学课所深深吸引,可是想转行学习化学,尤其是到李比希这位大名鼎鼎化学家的实验室里学习,竞争激烈。后来,几经转辗之下,他的钱花光了,父亲又坚持让他用其所学去经营药店,作个药剂师,Erlenmeyer极其懊恼,自己的科学理想即将破灭。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了转机,Bunsen(本生)的实验室向他敞开了大门,但是,本生却并不让Erlenmeyer从事授课及教学工作。这时的Erlenmeyer已经渐渐有了自己的打算,他用借款和抵押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招学生,并结识了后来大名响亮的Kekulé(凯库勒)。
Erlenmeyer发明锥形瓶的过程是和探寻高温加热相关的。那个时候,本生灯由于其出众的火焰温度被大力推崇。但是,对于化学实验中广为使用的玻璃仪器,耐热性还远不如今,如此这般,在本生灯可达800-900℃的外焰下,如何确保玻璃制品的稳定性成了Erlenmeyer思考的焦点。在发明了石棉网这种可使热量分散均匀的有力用品后,Erlenmeyer从加热容器出发,改进仪器,发明了用其名字命名的Erlenmeyer flask,也就是锥形瓶。这一年,是1861年。
锥形瓶的杰出体现在它的“脖子”上;比起烧杯来说,这种造型又极大的增加了器械的稳定性,不易打翻;大大的底部使得加热过程中受热面积增大,改善了受热不均的问题;另外,在震荡过程中,锥形瓶的“瓶颈”让瓶内液体不易溅出,从而让它称为滴定操作中的必选用具。
现代人将Erlenmeyer flask几乎作为了“锥形”用品的代名词,热爱化学实验室量具精确的朋友便可购买Erlenmeyer Flask Mug感受“锥形瓶”的魅力,当然,这是一只杯子。
锥形瓶的用处很多,其实我也是这种瓶子的huge fan,书桌上那只插满笔的Erlenmeyer flask便是最好的见证。
对于Erlenmeyer flask的发明者Erlenmeyer,我还想多说两句。Erlenmeyer曾经是《德国化学杂志》的编辑,在理论化学方面,他接受了凯库勒的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并提出用直短线代表化学键,两划即双键,三划即三键的表示方法。另外,他还合成了酪氨酸这种重要的氨基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21-204591.html

上一篇:剪纸show
下一篇:[每日一乐]Destiny-太阳の花-岛谷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