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亲身体验 精选

已有 3858 次阅读 2024-6-23 07:16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亲身体验

《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东坡见王安石有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认为菊花不会落瓣,王安石弄错了,于是接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谪黄州,看到黄州菊花落瓣,方知自己错误。

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个故事,我不知道,也并不重要,这只是一篇小说。这个故事只是说,有很多事情,不亲自经历,想当然的作判断,往往弄错而不自知,还自鸣得意。当自己亲历之后,才能够认识错误。

小时候听苏州评弹,弹词《三笑·杭州书》说的是明代文人祝允明(祝枝山)在杭州的故事。弹词中的祝枝山是一位迷觑眼(即近视眼)。他晚上上街,有一户人家门没有关紧,屋里的灯光经门缝射到街上(旧时没有路灯,街上黑暗),呈现一条白色。祝枝山见此,以为是一根竹竿横在道中。南方人多以竹竿晾衣,祝枝山以为此家晾衣后忘记将竹竿收起,遗忘在路中,便敲此门,告知户主把竹竿取走。户主开门,屋内灯光透过门框照在街上。祝枝山说,哎呀,怎么还忘了收起一条被单。于是听众大笑。这是一个嘲笑祝枝山近视眼的“包袱”。一般人都只认为,这是“说书先生”(弹词演员)故意的夸大以达到惹人哄笑的效果。

我退休后,上午常常去校园里散步。一天,我散步回家,从阳光下走进朝北开的单元门,感到很暗。北面楼房的玻璃将阳光向南反射,在楼外安装的电梯与单元门之间,正好射进一线白光,照在单元门内的地下。我眼睛非常糟糕,心想,这是谁家给电动车充电拉的电线,没有收起来。用脚尖去轻轻一趟,才想起来祝枝山的那根“竹竿”,不免自己嘲笑自己。

弹词演员百十年前就有的包袱笑话,也并非凭空想出来的,应当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所得。亲身经历之后,我体验到了这一点。

从1978年考上研究生到毕业后的二十来年的时间,我一直在邓从豪老师身边工作。在九十年代,我去见邓老师时,常常看见他在擦拭眼镜。我从小戴眼镜,常常只是马马虎虎用手在眼镜上擦一下,特别是冬天进门,眼镜片上会上霜,用手一擦,也就过去了。平日里,我很少仔仔细细用布擦镜片。当时也没有去究查邓老师为什么经常这样擦镜片。

过了二十来年,我自己也到了七十多岁的年龄。我出门总是觉得外面空气污染,雾气蒙蒙的,于是也总是用布把镜片擦了又擦,希望能够看得略清楚一点。我知道,是我的眼睛有白内障,为了少一点“障碍”,就希望眼镜片能够干净而干净。这时候,我才理解了九十年代时邓老师为什么也常常擦拭镜片。他比我大二十七岁,九十年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我猜想他多少有些白内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不理解的事情,到了自己有了亲身体验,就会有一点理解。

人对有些事情,亲历很重要,有了亲历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或许能够对这些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439332.html

上一篇:高考与中考的试题
下一篇:反文旁、夂与夊
收藏 IP: 112.232.148.*| 热度|

21 尤明庆 刘进平 郑永军 宁利中 刁承泰 王安良 王涛 黄卫 王启云 郭战胜 崔锦华 白龙亮 夏向阳 武夷山 冯圣中 梁洪泽 曾荣昌 晏成和 汪运山 曹俊兴 逄焕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