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工作忙,事情多,周末静心梳理盘点 精选

已有 5598 次阅读 2024-5-19 08:54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40514093859.jpg

不要只是一味地“冲冲冲”,有时候还要停下来梳理、盘点。

(一)

上周日上午,我到办公室看了一会书。然后,“心血来潮”地整理起了办公室的书和杂志。

刚入职的时候,书不是太多,也并不难找。后来,书越来越多,但基本上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的。

再后来,我有了一个习惯——把看过的书放在书橱的一排。新看了一本书,就把这本书放在这个“队列”的最后面,不管这个“队列”放的是不是一类书。

这么做,能“强迫”自己把买的书陆陆续续看了,但摆放都是乱的,即不是分门别类排列。

这样能用在一时,但时间长了,找书花时间。

于是,上周日,我把书按照一定的类别重新排了一下。

不但整理书,还整理一些文件夹。文件夹里,有很多以前的会议通知、会议资料和记录稿、发言稿。

办公室很乱,我只得再买了一个书橱,把放在桌子上、椅子上、地上的书和资料都放到新的书橱。办公室终于有了新的面貌。

今天,我又到办公室来,梳理一下工作思路,即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并完成几件能够完成的事。

我的手机相册里面,也有很多截屏——别人用微信给我提供一个要做的事,我就截屏一下,这样不会忘记。不在办公室的时候,我想到什么事,有时候也会自己在手机上打字,告诉自己要做什么事,然后截屏。

我阶段性地翻看截屏,看看还有哪些是没有做。如果某件事情做了,那就把这个截屏删掉。

(二)

现在基本上,每天的时间是碎片化的。

每天,有一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说,有很多工作是自己想做的。但也有一些事情的价值没有那么大,或者不是自己特别想做的,但是琐碎的事情或者任务还是不停地飞过开,把整块的时间打碎了。

时间碎片化之后,就会出现“做了很多事,但感觉没啥收获”的感觉。

还有的时候,每周的日程表上排好了这周每天需要做的“大事”(就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至少会花1.5小时),比如参加这个会、做报告等等。一旦完成了今天的两桩“大事”,就感到轻松了一下,这一天没有“闲过”。

而有的时候,今天下午没有什么“大事”需要做,明天上午倒有一件我感兴趣的“大事”,比如去报社参加座谈会。于是,我有些“难熬”地等待着明天的到来。我只能做一些琐碎的事情、机械的事情来“消磨时间”,等待着明天这件“大事”,等待着“完成任务”。

(三)

你把车停到商厦的地下车库里面的停车场,让小哥帮你洗车。一个小时之后就可以取车,这个效果基本上是“立竿见影”。

但是开展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效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哪怕在学校里申报课程项目,从提交表格到成功获批,至少需要几星期时间,能不能中还不一定。

给报刊投稿也是这样。从投稿到发表,一般也得几个星期,能不能发表还不一定,这当中也未必会有准信。

在院系建设大思政课也是这样。需要组织备课、形成教案、打磨教案、联系参观基地、考察参观基地、听课、写各种小结材料。一下子完不成,精力也被经常性地用去。

无论是老师做科研还是学生做科研,更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做了很多琐碎的事情,但一下子看不到“产品”。

这个时候,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而要有耐心,要有“耕耘”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没有得到阶段性的“产品”,就会没有耐心,甚至会有心理焦虑。

我本人也不是特别有耐心。做了很多事情,或者说,submit了很多东西(写出的书提交出版社、写出的文章提交报刊、写出的论文提交杂志社、写出的申报材料提交学校、申报网文奖),不停地submit。我需要阶段性地看到这个或者那个的结果,需要有“香肠片”下肚。

微信图片_20240514093903.jpg

(四)

有时候,我会思考大学教师和报社记者工作模式、生存状态的区别。

大学教师所在的校园,和报社记者所在的报社相比,范围更广。就是说,在单位里面的活动范围更广。

但是,报社记者以社会为自己的活动范围,在社会上走动,见多识广。这个工作更适合乐于发现新鲜事物、乐于与人打交道、喜欢把见闻在公共媒体表达出来的人。

报社记者开展采访之后,写的文章很快就能见报。一方面,可以计发稿工作量;另一方面,自己也会有满足感、成就感。

而大学教师开展的工作往往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果。面对学生,在教室上课,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果。做科研,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果。

(五)

很多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有逻辑关系的。

比如说写博客吧。有一些人是非常理解我的,但也有一些人对我说写博客没用。

没用?要看对什么来说、对于谁来说。

有用没用,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判断。可以说,自己认为有用就有用。

写博客能够导致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能“产生”能够发表在报刊的文章。在报刊发表文章之后,更有资质写更多的报刊文章,也会有报刊记者来采访。

写多了的话,可以成书,也可以申报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成为“三全育人”工作的一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是想得到一些头衔或者奖,但不愿意付出,那怎么可能拿到呢?

我能够评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我的研究生课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有积累,才会有得到。

就算没有这些东西,写博客也是梳理自己思想或者说心路历程的一个方式。就像一个人写日记一样,博文可以被认为是日记或者周记的一种高级版本,更接近于报刊发文的那种。

好,今天就写到这儿。我要去忙了。乘周一还没有到来之前,赶快把一些事情多做掉一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34685.html

上一篇:说主持人想听的话,还是说我想说的话?
下一篇: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8 郑永军 王恪铭 褚海亮 陆仲绩 王超杰 易军艳 白龙亮 马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