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沙病毒和狂犬病疫苗(Lyssaviruses and Rabies Vaccines)(4)
最新学术专著《PLOTKIN'S VACCINES(疫苗学)》第51章
目录
1. 历史背景
2. 临床表现
3. 应用病毒学
4. 与预防相关的发病机制
5. 诊断
6. 流行病学
7. 非咬伤传播
8. 人狂犬病
9. 疫苗接种
10. 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
11. 免疫方案
12. 血清和疫苗预防
13. 历史上的免疫结果
14. 免疫的持续和加强接种
15. 免疫抑制患者的疫苗接种
16. 针对“狂犬病相关”丽沙病毒的免疫保护
17. 免疫保护的相关因子
18. 预防失败案例
19. 不良反应
20. 疫苗接种指征
21. 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22. 预防和控制的公共卫生考虑
23. “下一代”狂犬病疫苗?
24. 单克隆抗体
25. 结论
26. 关键文献
27. 文献
第51章 丽沙病毒和狂犬病疫苗(4)
2. 临床表现(CLINICAL PRESENTATION)(2)
在犬狂犬病是地方性流行疾病的国家,这种人畜共患病比较容易诊断,有可疑动物咬伤史的脑炎患者会出现典型症状。然而,狂犬病可能不被怀疑或不易诊断,特别是在已消除犬狂犬病的发达国家。反过来,这可能是对人体组织和器官移植中发生的意外事件的一种解释,从死于未确诊疾病的捐赠个体,到后来患上狂犬病的接受者,从而无意中实现了对捐赠者的死后诊断,明确了其死亡原因。
狂犬病可能与其他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脑炎相混淆,如单纯疱疹病毒、肠病毒、虫媒病毒、弓形虫、疟疾或朊病毒以及毒素,如破伤风毒素。狂犬病可能类似于阿托品中毒、颅内恶性肿瘤、急性脑损伤(如中风)或由麻疹病毒或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横贯性脊髓炎(transverse myelitis)。有些人可能表现出被动物咬伤后歇斯底里反应的症状。要彻底诊断狂犬病,必须仔细了解与动物的接触史、未经激惹的动物攻击、动物是否可供检测、动物是否接种疫苗、可能暴露于蝙蝠的露营、国外旅行等情况。体格检查应能发现狂躁型狂犬病的自主神经不稳定和对称性麻痹,要避免将麻痹型狂犬病误诊为是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实验室检测可用于排除其他传染病。大脑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能显示出一些异常,但这两种扫描对于狂犬病的诊断都不是特异性的。脑电图可能显示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振幅(amplitude)突然下降,但是,这些发现同样不是狂犬病所特有的。脑脊液(CSF)通常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但葡萄糖或蛋白质含量很少或没有变化。阳性的死前诊断需要由合格的参比实验室进行多次检测(表51.1)。皮肤活检标本可用荧光标记抗体检测毛囊基部皮神经中存在的病毒抗原。角膜上皮的印片(Impressions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采集任何一种类型的样本都应该由皮肤科医生或眼科医生进行局部麻醉。唾液、脑脊液、尿液沉积物和肺分泌物可在症状出现后约2周内分离出病毒,或此类样品可通过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及其他分子技术来检测病毒转录物。出现症状后1-2周可通过中和反应从血清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狂犬病毒抗体。
与人类一样,动物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与急性进行性脑炎相一致。最初的前驱期,通常以行为变化和食欲不振为特征,随后是动物变得具有攻击性的阶段,可能会在没有激惹的情况下咬人。另有一些动物可能会嗜睡。动物随后可能会出现瘫痪并很快死亡。通常,动物的狂犬病是在死后用直接荧光抗体测试检测脑印片作出诊断的。显微镜下染色切片显示神经元细胞质中有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特别是在脑干和海马的阿蒙角(Ammon’s horn)。脑印片可通过荧光偶联抗体试验来检测病毒抗原。另一种分子方法或基于生物素标记的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显微技术也得到了发展,这种方法只需要常规光学显微镜而不是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从而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进行现场诊断。
历史上,曾有报道在埃塞俄比亚和其他地方,从多达0.5%的所谓“正常”犬中分离出狂犬病毒,可能是在潜伏期后期或前驱期早期,但这一发现对人类狂犬病发生的实际意义尚不清楚。此外,动物可能在明显发病前数天至数周内通过唾液排出病毒。任何动物物种的真正的狂犬病“携带者状态”的最终文件有待进一步严格、客观的验证,并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释。
(未完待续)
相关博文:
大型学术专著《疫苗学(第8版)》今年四月正式出版 2023-06-20
已故著名狂犬病专家科普罗夫斯基(Koprowski)生平简介 2019-9-15
丽沙病毒和狂犬病疫苗(最新学术专著《疫苗学》第51章)(1) 2023-06-22
丽沙病毒和狂犬病疫苗(最新学术专著《疫苗学》第51章)(2) 2023-06-23
丽沙病毒和狂犬病疫苗(最新学术专著《疫苗学》第51章)(3) 2023-06-2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