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紫外线导致生物大灭绝不是神话是科学
杨学祥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国外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对植物花粉化石中功能类似于“防晒霜”的化合物研究,发现紫外线辐射增强是导致二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该研究成果 1月 7日 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https://www.sohu.com/a/626070133_162522
https://new.qq.com/rain/a/20230107A00M3U00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70978
病毒是最低等的生物,所以,紫外线辐射增强也必然是病毒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太阳风暴和太阳耀斑依据其释放紫外线的强弱,可分为三级:造成生物灭绝;杀灭病毒;灼伤皮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3334.html
紫外线辐射增强是生物大灭绝和病毒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造成了约81%的海洋物种和89%的陆地物种灭绝。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及海洋酸化可能是引起这次大灭绝事件的主要诱因,但对于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还有很多争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国外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对植物花粉化石中功能类似于“防晒霜”的化合物研究,发现紫外线辐射增强是导致二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该研究成果1月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研究团队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产自我国西藏南部二叠到三叠纪过渡剖面的1千多粒阿里型花粉中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测量,通过对这些花粉产出的红外光谱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在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地层中花粉外壁的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明显高于灭绝前后化石花粉中这些化合物的含量,证明了二叠纪末期大灭绝期间存在全球紫外线辐射增加的现象。另外,研究团队也对剖面地层的有机碳同位素和汞的浓度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确认二叠纪末期全球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当时剧烈的火山活动引起的。
据了解,为了适应陆地辐射环境,陆生植物演化出了一些调控机制,以减少紫外线对植物体的伤害。在植物体的生殖细胞中这种机制表现为植物的孢子和花粉的外壁中含有大量功能与“防晒霜”十分相似的化合物,也就是香豆酸和阿魏酸,这些化合物可抵抗紫外线引起的氧化作用。为了抵御紫外线,植物体会相应减少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导致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减弱,进而使得植物体对于温室气体吸收能力减弱,进一步加重了二叠纪末期火山喷发引起的全球温室气体增加的负面效果。同时,植物叶片中的香豆酸和阿魏酸是动物很难消化吸收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间接影响了陆地食物链,可能是导致二叠纪末陆地食草动物以及昆虫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https://www.sohu.com/a/626070133_162522
https://www.sohu.com/a/626070133_162522
https://new.qq.com/rain/a/20230107A00M3U00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70978
火山活动是臭氧洞形成的三大原因之一
据《中国日报》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地球历史上出现的最大臭氧洞并非人类所为,而是2.51亿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所“创造”的。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刺穿这个臭氧洞的紫外线强烈程度最高可达穿过人类使用氟利昂和其它化学物质制造的臭氧洞的紫外线的6倍。这些曾在二叠纪-三叠纪时代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一旦停止“入侵”大气层,遭破坏的臭氧层大约需要10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与它相比,人类不过是向大气中排放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作恶时间”更长一些。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大卫·毕尔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
无独有偶,1999年我国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3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835.html
杨学祥一直从数学模式的视角进行地球科学理论研究,迄今已出版一本专著,发表论文 50 多篇。目前他正在从事获得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资助的有关地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上述观点是在他与同事合著的论文《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空洞》中提出的,并发表在今年第 5 期《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最近,这一新观点经新华社向世界播发后,在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一些华文报纸纷纷采用,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几乎全文转发了新华社英文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936.html
“ 臭氧洞漏能效应 ” 和 “ 地磁层漏能效应 ”
我们在 1999年撰文提出,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 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 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 “ 臭氧洞漏能效应 ” 和 “ 地磁层漏能效应 ” ,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 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正 X射线 ,γ射线和紫外线 ,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 9%.在 80~ 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 ,γ射线和 X射线被 N2 和 O2 /O3 所吸收 ,在 15~ 55km高度的臭氧层 ,99%的紫外线被 O3 所吸收 .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 ,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 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 .与此同时 ,到达地表的γ射线、 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3694.html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太阳风暴和紫外线风暴绝杀病毒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国外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对植物花粉化石中功能类似于“防晒霜”的化合物研究,发现紫外线辐射增强是导致二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病毒是最低等的生物,所以,紫外线辐射增强也必然是病毒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1918-1920 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在 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 5亿人感染, 2千 5百万到 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 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 2.5%-5%,和一般流感的 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感染率也达到了 5%。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第一波发生于 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发生于 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发生于 1919年冬季至 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 1918年 3月 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 Camp Funston, 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 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 3月中国、 5月西班牙、 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西班牙型流感在 18个月内便完全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3554.html
1921年的太阳超级风暴对地球病毒有绝杀作用。
2002 年冬到 2003 年春肆虐全球的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SARS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SARS 病毒属于 冠状病毒科 ( coronavirus) ,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有囊膜,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纤突 , 分布于细胞浆中,呈圆形,病毒直径在 80~120nm 之间。 SARS 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 非典型肺炎 的病原体。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具有亲缘关系,但它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冠状病毒,在 2002 年冬到 2003 年春肆虐全球的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SARS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的元凶就是这种冠状病毒。
2003年超级太阳风暴是灭杀 SARS 病毒重要因素。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在 2012 年发现的新型病毒
中东呼吸综合征(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又称新沙士、 2012年新型冠状病毒 )是一种在 2012年发现的新型病毒,被认为和造成 SARS的病毒相似,最早出现在中东。患者可出现急性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病征包括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和困难,出现肺炎或肾脏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有些患者还有肠胃方面的症状,如腹泻和恶心呕吐。
2012年和 2017年超级太阳风暴是灭杀 MERS病毒重要因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4553.html
臭氧洞在新冠疫情中保护人类:利弊斟酌孰为重?
2020 年 3 月末北极臭氧洞和 9 月末南极臭氧洞抑制新冠病毒爆发
根据地球轨道周期,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 。 由于没有达到臭氧洞低浓度的标准,即使是臭氧洞没有出现,但是北极臭氧稀薄区在 3月和南极臭氧稀薄区在 9月也会周期存在,从而形成每年 3月和 9月两极地区的臭氧稀薄区变化周期。这是新冠病毒季节性爆发的第一大原因。
第一、每年 3-4月和 9-11月的臭氧洞漏能效应,相当于大自然对地球的两次大规模消杀病毒过程,对冠状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每年 6-8月北半球夏季太阳黑子最强,每年 1-2月和 12月北半球冬季太阳黑子最弱,这是新冠疫情季节性波动第二大原因。南半球与此相反,每年 6-8月南半球冬季季太阳黑子最弱,每年 1-2月和 12月南半球夏季太阳黑子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521.html
巧合的是, 2019 年全球爆发了新冠病毒疫情, 2020 年 3 月发生北极臭氧洞和 9 月发生南极臭氧洞。大量太阳高能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地表,灭杀了新冠病毒,保护了人类,其作用和贡献却被忽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084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096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383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70978
太阳黑子缺席带来的灾害:2009年甲型流感和2019年新冠疫情 已有 1344 次阅读 2021-2-23 22:07 |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太阳黑子缺席带来的灾害: 2009年甲型流感和 2019年新冠疫情
如果我们记录太阳黑子在每年当中的缺席天数,就可以得到下面数据(截止 2019年 12月 28日):
从表 1可以看到,在 2019年内已经有 288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在太阳黑子缺席的历史上,属于第二长的时段,排第一的是 1913年,太阳黑子缺席天数高达 311天(5年后,西班牙流感爆发。1913-1918年处于太阳黑子谷值时期 )。这是 2019年爆发新冠疫情的重要条件。
图1 1600-2000年太阳黑子曲线
2008年和 2009年分别有 268和 260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 2009年全球爆发了甲型流感。
表1 2007-2019 年太阳黑子缺席记录
https://www.sohu.com/a/363725630_100082182
2008 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 266天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 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 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 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 311天已经有 95年之久,是仅次于 1901年的 287天和 1878年的 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 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 2.9也是自 1913年的 1.4以来, 95年后的最低点。而 2009年 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 0,更是创下了 1913年 6月以来 96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 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 2.4,也是 96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 “50年一遇 ”?美国宇航局修正为 “大致百年一遇 ”。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8/3826983.shtml
2019 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 288天
从 2019年的 3月 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 12月 25日)已经 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12月 25日,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标志着太阳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动周期,这次的太阳无黑子活动持续的时间达到了 288天,是 1913年以来消失时间最长的一次,创造了一个 106年的记录。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太阳黑子出现新的活跃时期。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90998744&ver=2373&signature=whnvA5YgPWipIFIIJozXA*TMHjPUr-6-O1RC0MBXyKsi0hB6WGZ1lYbh*Jf*O2tVVUdcsW7v295VfQXMdBNAF9l1NuS890ohwMdYPaMpVxZUKsLcd5GkTAojyn4o4tfx&new=1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 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 1)。
2014年 9月 21日我们的研究表明, 1996-2008年已进入 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 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见图1 ),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7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551.html
相关报道
新冠病毒再变异:太阳黑子和太阳风暴迫使其毒性减弱直至灭亡 已有 1447 次阅读 2021-11-8 03:18 |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新冠病毒走向自我灭绝”:太阳黑子迫使其毒性减弱 最近有消息称日本有了重大发现,“新冠病毒似乎走向自我灭绝”。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来看,两个月前日本的新冠确诊病例数量还在突破历史记录,但在达到峰值后,感染人数直线下降,缓和的速度很快。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后,一天内新发病例只有1-200百例。仅在一个月时间里,新冠病毒似乎已经从日本完全消失了。在此期间,日本没有采取更严格的防疫措施。为什么日本的疫情突然得到控制?这真的是因为新冠病毒“自我灭绝”了吗?根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自我灭绝是由变异引起的。
新冠变异病毒再变异:适应性增强,毒性减弱,最后消失
我们在2020年2月1日指出,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47.html
2021年1月1日-2月19日有30天没有太阳黑子,约占总天数的3/5。与2019年相比,2021年太阳活动增强非常明显。紫外线杀毒作用增强,导致新冠病毒频繁变异以适应2020年和2021年太阳活动增强。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全球气候变冷,有利于病毒繁殖和传播;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病毒变异达到峰值,形成大爆发(冠状病毒2002年SARS和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并在太阳风暴中消失 )。
2030-2035年为可能的太阳黑子谷值时期,新冠病毒可能重返地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6132.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85-89
杨学祥 , 陈殿友 , 宋秀环 .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 科学( 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 1999, ( 5): 58~59
杨学祥 .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1999, 5( 9): 1170~1171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00. 307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 3): 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年 12月 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 3): 1023-1027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中文版), 1999, ( 5): 58~59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 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杨学祥. 臭氧洞与厄尔尼诺.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 10): 1301~1303
杨学祥.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见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 19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同上 , 326
陈殿友, 杨学祥, 宋秀环. 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 同上 , 256. *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 陈殿友. 地下流体和微量元素流体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同上, 245
陈殿友, 杨学祥. 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 同上, 244
杨学祥. 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 2): 199~201
杨学祥.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 3): 370~371
杨学祥.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 5): 615~617
杨学祥. 生物灾害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 5): 617~619
杨学祥. 位能、形变能与热能的转化和全球变化的能量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 7): 878~880
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 8): 1003~1005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20( 3): 39~48
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 ——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 ( 46): 18
杨学祥. 警惕严重旱灾重演.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 5): 13
杨学祥. “地球呼吸 ”的气候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 2): 223~22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 4): 509~510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 1): 15~23
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灾害经济管理.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 6): 730~731
杨学祥. 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 7): 902~904
杨学祥. 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和能量放大.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 8): 1017~10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33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835.html
相关报道 科学家研究发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与紫外线辐射强度有关 2023-01-07 06:52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造成了约81%的海洋物种和89%的陆地物种灭绝。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及海洋酸化可能是引起这次大灭绝事件的主要诱因,但对于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还有很多争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国外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对植物花粉化石中功能类似于“防晒霜”的化合物研究,发现紫外线辐射增强是导致二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该研究成果1月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藏南曲布剖面二叠纪末期黑色页岩
研究团队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产自我国西藏南部二叠到三叠纪过渡剖面的1千多粒阿里型花粉中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测量,通过对这些花粉产出的红外光谱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在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地层中花粉外壁的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明显高于灭绝前后化石花粉中这些化合物的含量,证明了二叠纪末期大灭绝期间存在全球紫外线辐射增加的现象。另外,研究团队也对剖面地层的有机碳同位素和汞的浓度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确认二叠纪末期全球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当时剧烈的火山活动引起的。
△曲布剖面二叠-三叠系过渡地层中发现的花粉化石(阿里粉)
据了解,为了适应陆地辐射环境,陆生植物演化出了一些调控机制,以减少紫外线对植物体的伤害。在植物体的生殖细胞中这种机制表现为植物的孢子和花粉的外壁中含有大量功能与“防晒霜”十分相似的化合物,也就是香豆酸和阿魏酸,这些化合物可抵抗紫外线引起的氧化作用。为了抵御紫外线,植物体会相应减少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导致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减弱,进而使得植物体对于温室气体吸收能力减弱,进一步加重了二叠纪末期火山喷发引起的全球温室气体增加的负面效果。同时,植物叶片中的香豆酸和阿魏酸是动物很难消化吸收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间接影响了陆地食物链,可能是导致二叠纪末陆地食草动物以及昆虫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臭氧层破坏引起的紫外线辐射增加对陆地食物链的影响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https://www.sohu.com/a/626070133_16252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5007.html
上一篇:
2023年2月6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停滞区间 下一篇:
2023年2月6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