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现《红楼梦》红研所校注本第四版修订的三次研讨会之一(2021.6)A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8月28日发布(第30785)
人文社《红楼梦》红研所校注本第四版已经在今年7月出版。我陪同吕启祥参加了2021.6、2021.9、2022.3三次《红楼梦》新校本修订工作研讨会活动,拍摄了一些工作照片并即时在我的博文发布。(请见:27694,《红楼梦》新校本修订工作研讨会掠影,图1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6月3日发布(第27694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289468
27695,《红楼梦》新校本修订工作与会人员留影,图17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6月3日发布(第27695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289471
28344,《红楼梦》新校本修订第二次工作研讨会合影,图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9月6发布(第28344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
=space&uid=415&do=blog&id=1303132
28345,《红楼梦》新校本修订第二次工作会议掠影(一),图1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9月6发布(第28345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303161
28346,《红楼梦》新校本修订第二次工作会议掠影(二),图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9月6发布(第28346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303164
29480,《红楼梦》新校本修订第三次工作会议合影,图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3月4发布(第29480)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328063
29481,《红楼梦》新校本修订第三次工作会议掠影,图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3月5日发布(第29481篇)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328104)
《红楼梦》校注本四版修订说明中写道:
本书一九八二年初版后,于一九九六年、二00八年出版全面修订版,即第二、第三版,二0一三年还对第三版进行了小范围的补改修葺。
第三版面世至今又过去十多年时光,期间红学进一步发展,各种《红楼梦》校注本和红学刊物发表了一些有关本书校注方面的意见,许多热心读者也反馈给我们修订建议。为使这部被广泛阅读的《红楼梦》校注本趋向完善,我们决定对本书再次进行修订。
考虑到原校注组的主要成员多已故去,为了尊重他们的劳绩和保持校注本的稳定性,此次修订对校注凡例原则不作改动,校注亦只作局部修订。主要是遵从底本,改错订讹。此次修订,计正文及标点一百五十馀条,校记三十馀条,注释二百馀条(其中增加条目四十馀条,修改条目一百六十馀条)。
此次修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周绚隆(现为中华书局总编辑执行董事兼党委书记)和原校注组成员吕启祥建议,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召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相关人员共同商讨,参加人员有:吕启祥、张庆善、孙伟科、石中琪、孙大海、胡文骏、徐文凯、董岑仕等。北京大学中文系陈熙中教授作为特别邀请的顾问,提出了许多修订建议,提高了修订工作的学术质量。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在《红楼梦》出版史上曾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版的《红楼梦》整理本(即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作家出版社”本)并没有高鹗的署名,作者只有曹雪芹一个人的名字。到一九五七年正式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名义出版第二个《红楼梦》整理本时,才有了“曹雪芹、高鹗著”的署名。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是当时学术研究成果的反映。一九五七年版正文前有署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的《关于本书的作者》一文,其中提到:“很长时间内,一般读者都以为这后四十回确是曹雪芹的作品。直到近代,经过研究者的考证,才知道其实是程伟元的朋友高鹗补完的。” 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校注本”(即本书初版)时,虽然署名仍然是“曹雪芹、高鹗著”,但在“前言”中已指出:“据近年来的研究,高续之说尚有可疑,要之非雪芹原著,而续作者为谁,则尚待探究。”而随着这些年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研究的深入,绝大多数学者否定了“高续说”,而续作者到底是谁仍无法确定。因此二00八年本书第三版将《红楼梦》作者的署名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这是严肃的学术态度,是对社会、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是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他和程伟元都是《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的整理者,他们为《红楼梦》的刊印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前几次再版、修订的序言都曾感叹:校注工作无有止境。此次修订时我们的感受亦是如此。我们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少本书讹误,衷心期望广大读者和专家继续关注和指正,以便将来不断修订完善。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0二二年六月
现在再来看看这些照片中的一些场景,让我感到第四版修订的面世真的是集思广益的结果。
吕启祥在2022年8月20日下午人文社举办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出版四十周年纪念暨2022年修订新版发布会上发言说:
作为校注组的一名普通成员,作为过来人和见证者,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一方面是为这么多师友的离去感到沉痛,另方面是为自己年老体衰不堪重负而感到压力沉重。没有新人的担当和老友的支撑就不可能实现再一次的修订。
在我,始终被一种焦虑紧张的情绪所笼罩,这一方面是因为师长同道的陆续离世而感到沉痛,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年老力衰不堪重负而感到压力山大。若不是张庆善会长牵头组织力量,红学所和人文社派出精兵强将;如若不是学界老友陈熙中教授全力的学术支撑,自2021年6月实际开始启动第四版的修订,是不可能有如今面貌的。(来之不易 来日方长 ----《红楼梦》新校本四十周年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351968.html)
就我而言,这是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其中一个突出的感受是第四版的修订在十个月内的三次集体讨论和在此前后还通过校注组的网络线上及时讨论,展现了民主学术讨论的魅力:人文所编辑力量和红学专家力量相结合、各种接近曹雪芹原著版本研判和各方专家见解及广大读者意见相结合、老中青学者共同研讨,寻求共识相结合。
现在发布的照片是2021年6月1-2日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行《红楼梦》新校本修订工作研讨会场景,与各位共享,其中有的已经发布,有的则是首次发布。
A,21张, B17张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红楼梦》新校本修订工作研讨会掠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6月3日发布(第27694篇)
2021年6月1-2日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行了《红楼梦》新校本修订工作研讨会,地点在北京天通苑自安然酒店。与会人员为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孙伟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负责人、教授)、胡文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徐文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董岑仕(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石中琪(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大海(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助理副研究员),还有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为义工与会,原计划与会的中华书局总编周绚龙,因临时活动安排冲突未能与会。会上围绕吕启祥就《红楼梦》第三版校注本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说明开展深入研讨,张庆善、孙伟科主持会议,经过三个单元的高效讨论,达成共识,并就工作进度做了具体安排。
这里发布的是修订工作研讨会的部分掠影照片15张,是随机拍摄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89469.html
《红楼梦》新校本修订工作与会人员留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6月3日发布(第27695篇)
2021年6月1-2日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行了《红楼梦》新校本修订工作研讨会,这里发布的照片是与会人员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孙伟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负责人、教授)、胡文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徐文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董岑仕(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石中琪(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大海(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助理副研究员)的部分留影照片17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8947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