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图书馆职业能力,我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与思考,同时,有所观察,有所实践。尤其是2015年承担了“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C870020)研究之后,我实打实花了4年时间完成研究任务。此后数年,试图围绕其进一步科学普及,亦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出版《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还曾受邀在不同场合做过多场讲座,内容与图书馆职业能力密切相关。时不时,会有图书馆同行与我交流相关问题。
比如近期有位同行热心给我提进一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我很感谢他/她,同时进行了答复,大致内容如下。关于图书馆职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是与图书馆这行相伴相随的。我算不上专家,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在做一点观察与思考。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成果不少,但种种原因,落地、生根的少,开花、结果的更少。您同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一些工作。您提及的全国范围内馆员职业素养的调查,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预期效果并不见得理想。主要原因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各级各类图书馆职能、任务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馆员队伍参差不齐……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倒是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做一些工作,或许更有意义。高校图书馆这个概念实际已是非常大的概念。名字都叫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经费有的千万元甚至更多,有的数十万元甚至还有更少的;馆员队伍(更准确的叫法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多的超过100人,少的不到10人(甚至完全外包,叫“没有人”)。这样的实际需要加以考虑。当前,实际更理想的状态是消化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各自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上述内容是我即兴回答的,有一说一,代表我当前的认知水平。
宏观角度,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亦在发生在变化。中观角度、微观角度……变与不变,因需而异。我自身是一名图书馆工作者,自1999年参加工作至今这20年间,可以感受到发生了许多变化,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效果,自身是有所感知与认知的。我自身可以说是一直在保持学习与思考,立足实际,同时需要稍微高于实际,因需而变。一直在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但只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至少我自身来说是不甚满意的,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长等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作为理论研究者,理想的状态,图书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绿色、和谐、发展。在实践中,图书馆这样一个场所或机构,其生存与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年,陆续有不少图书馆出版了图书馆馆史,图书馆学史图书也出版了不少。我实际浏览过一些,感知与认知可能会更理性一些。作为实践工作者,理想的状态,图书馆作为安身立命的职业场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干一行爱一行(这意味着需要有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机缘巧合,我这一代图书馆员,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是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可以更好地“睁眼看世界”,我自身一直在利用各种机遇与各级各类图书馆同行乃至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关注与交流。我期待能够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同时,能够保持更为平和的心态,善待自身亦善待他人。
作为个体是渺小的,个人的思考与行动很多时候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并不是说个体或个人要放弃思考、放弃行动,而是尽可能地保持清醒地认知,既不自命不凡,亦不妄自菲薄。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作为一名身在凡间的普通图书馆工作者,我联想起电视剧《八仙过海》几句歌词:“有志能自勉,艰辛不用怨。奋斗留汗血,得失笑傲然。但求为世上更添温暖,尽发一分光,进取一分暖。困扰无愁虑,努力谋实践。”如此这般,“天上人间都一样,天上好,人间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