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王芳等著.情报学理论:哲学基础与应用发展[M]._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9:157-201.
王芳教授等所著的《情报学理论:哲学基础与应用发展》用历史主义的视角对情报学理论流派和研究方式进行了系统梳理,是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创新研究。该书第6章为“情报学的理论流派”,从理论流派入手梳理情报学的理论发展脉络,聚焦情报学的10个主要理论流派,较为全面地揭示情报学的理论体系构成和历史发展路径。
学派又称思想学派,是指一个特定群体所持有的一个或一组思想学说、主义、哲学或教义。一个学派的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和价值论及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理论和政治概念)。“学派”和“范式”经常互换使用。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派是由范式组成的,范式赋予学派价值、意义和声望,代表了一个学派的研究对象。情报学界一直关注学派与思想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试图勾画情报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和版图。如同范式一样,理论流派也具有生命周期,在学科发展及技术、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会经历产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等阶段。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于情报学理论流派的划分不尽相同,但是对一些特征明显、体系完善的学派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为了反映情报学学术思想发展的整体图景,运用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情报学的10个主要理论流派进行介绍,这10个理论流派可以划归四大研究视角:一是信息技术视角,包括通信科学学派和信息技术学派;二是认知与行为视角,包括个体认知与行为学派、社会认知学派和知识学派;三是交流与传播视角,包括科学交流学派和社会传播学派;四是决策与管理视角,包括决策功能学派、中国情报学派和信息资源管理学派。这些理论流派由一系列具有思想传承关系的理论构成,涵盖了信息、技术、用户、社会和组织等信息运动所涉及的各方面要素,反映了信息生命周期的收集、加工、管理、利用、传播的所有环节,基本体现了情报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
① 通信科学学派。20世纪40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被称为20世纪系统科学领域的“老三论”,体现了现代科学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通信科学、管理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文献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对高效科学交流的强烈需求催生了情报学。情报学与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几乎同时诞生,共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它们的影响。
② 信息技术学派。信息技术学派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1945年7月,布什(Vannevar 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诚如所思》一文,提出智能化信息检索的设想。布什思想的提出也被很多情报学家认为是情报学诞生的标志,可见情报学从诞生之初就充满技术色彩。20世纪50-80年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存储与检索技术。情报学自产生依赖不断受到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呈现鲜明的技术驱动和技术应用的学科特征。
③ 个体认知与行为学派。情报学认知观的产生源于对传统以系统为中心的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以系统为中心的情报学研究范式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著名的克兰菲尔德(Cranfield)信息检索实验为代表。该范式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用户,将信息视为独立于用户的客观存在,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考虑用户,而是专注于数据、技术和系统等物化对象,认为信息系统内部的秩序是绝对而必要的,用户应该予以配合或遵守。这一研究范式对情报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随着社会技术环境的发展,遵循系统观的图书情报机构逐渐显现出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不力的问题,情报学的学者们开始对这一传统研究范式进行反思,提出了新的认知观,认知学派逐渐形成。
④ 社会认知学派。早期的认知学派以研究用户的个体认知特征为主,通常被称为“传统认知观阶段”。方法论上的激进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社会维度的缺失称为情报学传统认知观的一个重大缺陷。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认知观逐渐受到关注。1994年,英格沃森(Ingwersen)提出了“多元表示”的概念,设想从不同认知视角表示同一信息,以便于用户在检索过程中识别问题的完整背景。1995年,霍兰德和阿尔布雷希特将情报学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认知视角带入社会认知视角,提出了情报学研究的领域分析取向。社会认知观将社会维度集成到认知观之中,相关研究也从个体认知与行为逐渐转向社会环境下人的认知与行为。
⑤ 知识学派。情报学的知识学派与认知学派具有密切的联系。知识研究在情报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辛斯(Zins)认为,情报学包含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重点是对人类知识而非信息的探索。钱学森认为“情报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梁战平认为,情报学应关注收集、筛选、加工、整理隐性知识的理论和规律。随着情报学对知识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由知识基础论、知识组织论、知识管理论和知识服务论等共同构成的情报学知识学派。
⑥ 科学交流学派。科学交流学派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以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诺夫为代表的学术流派。科学交流学派将情报学建立在3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上,即科学情报、科学文献和科学交流。科学文献是科学情报的来源,而科学情报是情报的特定类型。科学交流学派将科学交流分为非正式过程和正式过程。不同于米哈依诺夫的大科学交流系统馆,英国情报学家布莱恩·维克瑞(Brian Vickery)从科学交流和接受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科学交流的发展历史,他分析了不同交流渠道对信息流动总体格局的影响,并在从基础上构建了信息流动模型。维克瑞的研究总结了科学交流模式的最新发展,将科学交流学派的研究视野从科学情报机构拓展到了更广泛的职业类型,从单一的科学交流渠道拓展到更为丰富的科学交流渠道,从而拓宽了米哈依诺夫学说的时代局限,但是仍然没有对科学交流的深层次理论问题进行识别和界定,因而对于这一学派的传承与深化的贡献仍然是有限的。
⑦ 社会传播学派。情报学的社会传播学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多位情报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完善,包括戈夫曼的信息的社会传播传染病理论、萨拉塞维克的社会传播理论、维克瑞的人本社会传播理论、费桑的情报流活动规范理论等。社会传播学派与科学交流学派都把情报的传递看作一种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是,科学交流学派把这种动态的过程仅仅局限于科学交流,只注重科技情报,却忽视了情报的社会价值。社会传播理论突破了以米哈依诺夫为代表的科学交流学派的理论框架,将情报交流从科技情报的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
⑧ 决策功能学派。决策功能学派扩展了科学交流学派与社会传播学派所关注的信息的范围,将信息看作决策时有价值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建立情报学理论体系。决策功能学派的创始性代表人物有约维茨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约维茨的决策观是从广义角度分析信息流、信息量,力图使情报学成为一门精密学科。西蒙的情报学思想主要以研究组织决策优化的价值为起点,从人的认知能力界限出发,通过厘定决策的内在动态过程,建构出有效的情报决策支持体系架构。他所提出的管理决策优化、有限理性与决策多阶段理论,为人们在信息泛滥的社会进行信息的甄别并做出精准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决策功能学派将目光聚焦到决策过程中信息流动问题,拓展了对于信息的价值的理解,深化了对于信息的量化研究。决策功能学派不但对决策科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竞争情报、安全情报工作等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具有交汇的地方。
⑨ 中国情报学学派。与欧美的information science起源于文献学不同,中国的情报学发展还承袭了中国古代兵家的情报思想,形成了一批关注军事情报、安全情报、国家竞争情报、行业决策情报等,以国家战略决策支持和国家安全为使命的中国情报学家。他们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情报思想的传承和为国家发展提供谋略参考,形成了中国情报学派,代表人物有包昌火、沈固朝、缪其浩、张晓军、高金虎等。中国情报学派的研究更关注各类情报实践工作,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为情报实践提供了指导,但是也要看到,中国情报学派在理论创新、方法论的提炼和对微观问题的深入分析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削弱了其研究的科学性和作为一门学派的逻辑传承性。
⑩ 信息资源管理学派。信息资源管理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情报学的研究视野从专门的图书情报机构扩展到政府、企业等组织领域,从文献信息拓展到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从传统信息载体转向电子化信息载体,进入了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电子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阶段。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基础设施、组织人员、支持资金等)的管理,是针对信息资源在获取、分配和利用过程中的管理。在这一时期,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是霍顿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霍顿是美国著名的信息管理学家,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创立的先驱。20世纪9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由卢泰宏教授和孟广均教授引入国内,信息资源管理学派应时而生,不但对各国的信息管理政策和法规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深刻改变了情报学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学派的大多数学者来自于图书情报领域,以研究情报机构、图书馆、政府文书机构中的图书、记录、文档管理为主,因此可以将这一学派视为传统图书情报学在电子环境下的延伸。从信息的生命周期理论到信息构建理论和交互界面设计的可用性理论,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逐渐从资源中心转向了用户中心。进入21世纪,大数据的出现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关注点重新转向数据特征、技术工具和管理机制的涉及,成为当前情报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上述学派曾经在情报学发展的历史上举足轻重,对于深化情报、信息、知识、数据等概念的认知,确定情报学的研究范围,指导各类情报与信息实践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技术进步与学术共同体研究兴趣的转移,一些学派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式微,如科学交流学派、决策功能学派、信息资源管理学派等。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研究热点逐渐兴起。从本质上讲,这些新兴的研究热点并未形成新的理论学说,而是先前的理论流派在新技术环境下的延伸与发展,如科学计量研究、科学前沿探测研究大大推进了科学交流学派的发展,健康信息学是老龄化社会和公共卫生风险社会个体认知与信息行为研究的延续,学术社区的知识分享是情报学知识学派面临的新课题,而社交媒体研究则是情报学社会传播学派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深化。
延伸阅读:
1 王芳.《情报学理论:哲学基础与应用发展》前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36-1342789.html
王芳等著.《情报学理论:哲学基础与应用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9.
本书是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创新研究,它不止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力争全面呈现情报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促成情报学各领域的理论交流和对话;它不仅关注情报学当前最新的理论研究热点和进展,而且用历史主义的视角对情报学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它不止对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介绍,还对情报学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元理论和范式等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它也不止是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梳理,还提出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和思想观点;它也不止是定性的分析,还运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基于全数据对情报学理论进行了识别、抽取和计量分析,揭示了情报学理论发展的规律;最后,它还全面介绍了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既包括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也包括解释主义的方法论,这对于反映情报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范式变迁都十分重要。总之,这本书首次从哲学视角对情报学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创新分析,对于情报学学科的成熟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在情报学教学和实践工作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2 售书网址:情报学理论:哲学基础与应用发展.https://item.jd.com/1372770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