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一看,有人可能会认为同行评审非常适合检测欺诈行为,但这不是同行评审的真正作用。编辑可能会从科研人员那里得到不同的答案,科研人员也会从公众那里得到不同的答案。 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同意的一件事,那就是审稿人是科学出版界的守门人。同行评审的过程能够发现学术不端并防止其发表。
但是,通过同行评审不代表一篇科学论文完全正确。在很多情况下,论文确实通过了同行评审,但后来却被发现存在严重缺陷——或者更糟糕的是,被发现故意捏造实验数据。
细心的审稿人可能会发现方法或数据中的不一致,表明作者对论文结果的不诚实行为。但一般来说,同行评审不是为了检测欺诈行为而设立的,当伪造的数据通过同行评审时,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大多数科学家在同行评审过程中都自然而然认为作者在诚实的描述他们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所以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不会仔细地梳理论文的数据,寻找可能被伪造的线索。
此外,如果公开指控作者欺诈,审稿人也将使自己陷入棘手的境地。审稿人是要在审稿报告中提出指控吗?还是私下和编辑谈谈他们的怀疑?还是做拒稿建议并说结论不够令人信服?尽管审稿人的名字通常不与作者分享,但期刊的编辑肯定会知道谁撰写了这份报告,我认为许多科学家——尤其是资历较浅的科学家——可能会担心,如果他们说出自己的质疑,会被认为是小气或恶意的。
一般来说,学术不端不是通过同行评审过程发现欺诈行为的,而是在发表之后。Lacour和Green的论文就是一个例子,其在Hematology Reports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的审查导致了该公司的倒闭。一位名叫Adam Clapper的病理学家查阅了Hematology Reports的文章并写了一篇博客,称他不相信Theranos公司关于其技术的声明。在对Theranos公司进行了更多调查后,Clapper变得更加怀疑,以至于他联系了《华尔街日报》记者John Carreyrou,他的报道最终导致了该公司的倒闭。
还有许多灰色地带的例子——这些论文并不完全是欺诈,其背后的科学家似乎真的相信他们所声称的。但它们的确又存在严重问题,研究结果最终无法复刻。通过这些论文,我们能看到,问题几乎都是暴露在发表后的审查。
而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几个欺诈的例子!
2012年发生了一起著名事件,一名作者在投稿时,给推荐审稿人输入了自己设立的虚假电子邮箱。此研究人员随后接受了期刊审稿的邀请,并为自己的论文提交了有利的审稿报告。2017年出版商Frontiers再次发生此类事件,以及2019年在Elsevier期刊上也发现了9篇论文。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和编辑现在正在采取措施验证审稿人的身份,但这也表明了同行评审过程本身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者的攻击。
作者:ROBERT HARINGTON
参考文献: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2/03/24/robert-harington-and-melinda-baldwin-discuss-whether-peer-review-has-a-role-to-play-in-uncovering-scientific-frau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