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下文是没发出去的群邮件内容,略有删节,标题来自内文。原标题"数学与魔术"。]
几年前注意到王选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待找回],提到当初遇到的困难。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业内人士认为他做的是 “数学的把戏”。抛开具体的上下文,对数学的这种印象从何而来呢?可能是从人们学习数学的经验中得来,尤其是大学里的数学。大概就在前两年,国内的数学大佬也提出类似批评,概括为 “只讲定理,不讲道理;只讲证明,不讲发明”。这种提法中带有南方人的俏皮活儿*,但确实点中了大学数学的穴位。
这就让人想到魔术,“把戏”的另一种说法。其主要特点是造成认知冲突,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一旦拆穿,也就兴味索然了,甚至变魔术的没饭吃了。数学也会有这类情况。好似先要有困惑,然后才谈得上解惑。就好比那些知名的难题,横在人们面前很多年,忽然有了大进展就会引起轰动。可是也有别的难题,存在了很多年,却少有人知,解决这类为题就不会引起太大的动静,甚至想当然。
数学里有没有人为的掩盖?回答是肯定的。这种掩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制性的”,一类是“技术性的”。前者是做出结果后,不是按照认知和探索的顺序写,而是按照逻辑重新整理,谓之“逻辑真”。对是对,怎么来的不知道 —— 数学的体制允许。至于技术性掩盖,可以是无意的,也可以是有意的 —— 数学的世故允许。就后者而言,也有“防御”的成分。当然,这里面也会有“远近亲疏”,距离发明人近的人,就有可能知道更多。
就做学问而言,似乎是要做给“更高的人”看。比如,你是剑桥大学首席教授的学生,那只要他欣赏你的作品,其它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毕竟来说,大部分数学都是 “小众” 市场。尽管如此,我相信美德是一把万能钥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