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按狂犬病风险对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分类以确定相应的指南和规则(3)

已有 2510 次阅读 2022-4-5 13:52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按狂犬病风险对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分类以确定相应的指南和规则(3)

说明:在近日出版的《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旅行医学杂志)》上,美国CDC的十多位狂犬病研究人员共同发表了一篇内容丰富的研究论文,根据现在能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对全球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狂犬病流行状况即风险等级进行了分析归类,为确定相应的预防指南和管理规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结果用清晰的图表进行了表述,为世界各国有关狂犬病防治策略的制定者和国际旅行者做好自身防护提供了全面、权威的参考资料。

本博客将陆续译介该论文的主要内容以供各位关心狂犬病问题的网友们参考。

本文目录:

摘要

1.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参考文献 

 

方法(1)

为了评估全球狂犬病的状况,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科学家们审查了公开的数据,包括科学出版物、政府报告、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国际组织的数据,以及各个国家和国际狂犬病专家提供的信息。 

国家评估主要是在国家一级进行,然而,也对一些特定的领土、属地或国家以下司法管辖区进行独立评估。20202月进行了为期5天的评估,反映了过去5年的数据。个别国家的评估考虑了3个危险因素的存在:1)犬狂犬病病毒变种(canine rabies virus variantsCRVV), 2)野生狂犬病毒变种,3)蝙蝠狂犬病毒变种(蝙蝠中的经典狂犬病毒变种只存在于西半球,而丽沙病毒中的经典狂犬病毒变种只存在于东半球)。这些风险因素中的每一都被分别评估归类广泛地方性流行的、得到部分控制或地理上局限或在该国不存在。我们还考虑了以下预防狂犬病的因素

 狂犬病监测的质量,包括实验室诊断和病毒鉴定能力。

  为控制犬狂犬病所做的努力(如犬只疫苗接种覆盖率、犬只数量管理以及制定和执行限制犬狂犬病传播的法律法规)

 在某个内用于暴露后预防(PEP)的人狂犬病疫苗的可获得性。

 在某个内用于PEP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可获得性。

与风险和保护因素有关的证据将在点对点(ad hoc)的基础上进行审查,并每两年对所有国家进行一次全面重新评估。

由于这些评估中使用的因素没有单一的综合信息来源,因此开发了一参照标准(framework来评估数据元素和来源(1)借助多个数据库查询狂犬病定量监测数据。从多个索引(搜索词:狂犬病和[国家名称])中搜索已发布的数据。公共媒体报告也搜索其中关于疫情、进口或控制方面所作的努力的报告(搜索词:狂犬病和[国家名称])。为每个因素相关的证据定义了标准,并按最可取、可接受或最不可取进行加权。最可取的证据来源是定量的,可从国家当局公开获得,特别是在遵循国际收集和报告标准(例如WHO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正式宣布无狂犬病状态)的情况下。可接受的数据来源包括调查或案例报告在内的已发表文献的定量和定性数据。最难以接受的数据来源包括区域专家的意见或基于动物储存宿主分布的推断。对于所有证据标准,审查员在可能的情况下从多个来源寻求信息来证实评估的水平。此外,还请国家卫生当局就任何已公布的狂犬病评估提供反馈意见和额外证据,以便在固定的两年一次的评估之间进行特别重新评估和更新。

参考文献:

Ronnie E Henry,et al., A Coun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 Inform Rabies Prevention Guidelines and Regulations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 taac046, Published:26 March 2022,https://doi.org/10.1093/jtm/taac046 

相关博文:

按狂犬病风险对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分类以确定相应的指南和规则(1) 2022-03-31

按狂犬病风险对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分类以确定相应的指南和规则(2) 2022-04-0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332596.html

上一篇:按狂犬病风险对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分类以确定相应的指南和规则(2)
下一篇:按狂犬病风险对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分类以确定相应的指南和规则(4)
收藏 IP: 76.176.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