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庸才不知所谓,中才为利而行,天才潜龙在渊

已有 3071 次阅读 2022-3-26 10:59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语》中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道德经》中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人出生以后,常规的智力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方面却很不一样。正如老子所言,对于大道的感悟会非常不一样,而且表现也完全不同。这样一来,当讨论学问的时候,孔子也说过,深刻的道理只能和中人以上的人讨论,一般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科学研究和技术的推动,正好也是如此。最近秦四清老师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方面人是可以分为“天才、中才和庸才”的。这里没有什么偏见和歧视。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这种全才观是真正愚昧的观念。每一个都有他所擅长的,也有不喜好的。比如我,在体育方面就是彻底的庸才。当然,当下之人都喜好自己是那种超级聪明的人,如果别人说不,肯定是非常不高兴的。这个就没有办法了。而且如此区分,也不意味着人格方面是有区别的,法律和道德面前自然是人人平等。特此说明一下,不要因为这种区分,给我扣个帽子什么的。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对,那么把近代科学学一遍,看看你能学下多少,自然就说明这种区分所言不是虚妄。

    对于科学研究,不是是个人就能研究的,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出突破性的贡献的。科学史反复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科学的真正的进步是发生在少数的一些人身上的。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探索,那么这个领域可能会很快消亡。如果是一个个聪明头脑所构成的群体,那么就会极大的推动科学的进步。

    当人,这群聪明的头脑,可不是简单的把一群人凑在一起就可以的。这里边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这个大脑是极其拥有智慧和聪明的。二是需要几个或者几十个这样的聪明头脑。这有这两样都会出现的时候,科学技术的进步才是有可能的。

     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会极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创造巨大的财富。正是如此,今天所有的国家都会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聪明的人也会被吸引进来。但是在这里,会出现非常不同的动机和行为,那就是“庸才不知所谓,中才为利而行,天才潜龙在渊”。庸才即使进入这个领域,也是为生活而动,不好无坏,一切全凭运气。中才进入这个领域,是因为利益的吸引,会努力为自己谋取好处,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际上他们是并不关心的。天才则全凭个人喜好进入这个领域,而没有个人的功利思想。如果让自己高兴,那么便全力以赴,如果不是很高兴,那么就这离开这个领域。

     天才是一种神奇的物种,世俗的东西对于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这些人从小就会表现为极高的天赋(当然这不意味着就一定取得极高的成绩),这就是对世间大道的好奇,并且对于世间之苦表现为极大的悲悯之心。对于这客观的世界会感受到不一样的存在方式。比如爱因斯坦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看到了罗盘,会浑身颤抖,发起冷来。天才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的。这种人会自我成长,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这些人来说,似乎不是学习什么,而是唤醒什么。

    因为没有功利之心,所以他们也不在乎自己是否贫穷富贵,不在乎自己是否被别人称赞损毁,不在乎世间的功名利禄。他们仅仅是被自己的无知所驱动,被世间的奇妙所吸引。如果环境合适,他们可以出世为世界做出重大的贡献,成为圣人。如果环境不合适,就一辈子以看书为乐,不被世间长情所束缚。有的人,甚至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意思,寻找解脱。世俗的观念,和这些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完全不一样。

    庸人占据了九成的人数,但是这些人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也想不了太明白深刻的道理,生活随遇而安。中人是在细节上推动这个世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被利益所驱动,头脑聪明,努力为自己谋得好处。但是真正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却只能是天才,他们人数稀有,而且脾气古怪,难以被功利吸引,仅仅看是否适宜。

     中国想进一步在科学技术领域获得突破,就必须能够吸引这些天才进入科学技术领域之中。常规的所谓引才政策,只是对中才可行,对天才是没有用处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331130.html

上一篇:上帝把卡诺赐予了法国,但是卡诺在36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间
下一篇:在科学史中,从来都没有一个叫创新思维的东西
收藏 IP: 111.25.142.*| 热度|

11 秦四清 彭振华 尤明庆 范振英 晏成和 李明坤 黄河宁 谢钢 刘钢 梁洪泽 文端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