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基本理念之完形心理 精选

已有 6846 次阅读 2021-11-6 23:5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假设晚上在大街行走,看到一栋大楼竖着的发光招牌是XXXX么司”,人们知道它本来是“XXXX公司”,其中“公”字右上角那一部分不会发光了,少去一捺,成了“么”字。此时,除了哑然失笑,个体内心很可能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很想有个办法,把没有发光的那一捺变得发光,也就是把不完整的“公”字变得完整。由于没有真的把它变完整,个体往往边走边忍不住多次回头看它。

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许多类似的现象,当个体遇到不完整的事物时,很想把它变得完整;如果没有把它变完整,个体内心就很容易被它扰动,这个不完整的事物就可能成为干扰信息的来源。实际上,人们不仅对有形的不完整事物有把它变得完整的心理倾向,而且对无形的不完整事件也有把它变得完整的心理倾向。如果尚未把不完整的事件变得完整,那么,个体同样处于期待、盼望及焦虑、烦躁之中,这样的状态会成为干扰信息的来源,占用个体的工作记忆,影响个体正在执行的任务。

本人认为,个体需要具有的第个基本理念是完形心理人们对物理刺激和心理事件都有使之变得完整、完满的心理需要,如果相应的刺激和事件没有得到完整、完满,个体就倾向于记挂着它,表现为不时甚至经常想起与之有关的情况。这样想起的信息自然会占用工作记忆,成为影响当前任务的干扰因素。概括地说,经历一件事情后,人们期望将它了结;如果没有了结,个体就可能难以真正安心、静心地做其他事情。

完形心理,反映的是人类个体对确定性的追求,亦即对不确定性的厌恶。不确定性虽然也会让个体充满期待和盼望,但是,它更可能使个体处于焦虑和烦躁状态,给人造成负性结果。因此,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动机往往很强,与不确定性相关的事件信息,也就很容易被提取出来。原本,这样的信息具有适应功能,能够提示和帮助个体优先解决对应的事件,避免造成更大损失。但是,当个体从事更重要的活动时,那些并非关键性的事件信息,由于涉及不确定性而不时被提取出来,就只会起到干扰作用,没有什么适应功能了。也就是说,那些没有达到心理完形的事情会成为干扰因素。

对于高考、中考的备考学生来说,领悟并具有完形心理的基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备考过程中,需要学生处于专注状态,集中于学习的内容,使工作记忆有效加工这些学习材料,从而,对它们的加工达到更高的水平,即,更好地掌握这些学习材料,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显然,这样的过程是耗费精力的,也是要求很高的,任何干扰因素都可能妨碍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的学习进度特别是学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情况,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处于负性情绪的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进一步受到妨碍,于是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高三、初三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应当努力做到不主动生出事端,免得出现不能或不易达成心理完形的局面。有些学生喜欢搞恶作剧,做局之后,等待被作弄的人出现尴尬,就是典型的主动生出事端。这不仅影响别人,也影响自己,没什么益处。另一方面,如果出现事情了,就要尽力及时将它了结,即达成心理完形。如何达成心理完形呢?更广泛地说,如何缓解高考、中考备考过程中的压力等心理问题呢?那是减压技术涉及的内容,后文再叙。

总之,本人结合高考和中考备考学生的现实情况,尝试提出学生应当具有的5个基本理念,虽经实践检验是有效的,但也只是个人管见,并非说明只有这些理念对考生来说是基本的、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和研究的镜头,都可能有独特而有用的基本理念。并且,本人认为,这里提出的基本理念,即殊途同归、不知不畏、时间异质、工作记忆、完形心理,不仅适用于备考的学生,对于其他群体的人们,至少也有启发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11255.html

上一篇:基本理念之工作记忆
下一篇:减压技术之书面记录
收藏 IP: 113.13.46.*| 热度|

18 陆仲绩 张晓良 王平平 武夷山 宁利中 黄永义 檀成龙 李东风 农绍庄 胡泽春 张利华 程少堂 王安良 孙颉 杨正瓴 李毅伟 钟定胜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