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出来了,得知初试成绩的考生也陆续开始联系导师了。今年我第一年招硕士,格外紧张,早早地把自己的招生信息发出去了,希望有学生能够报考。生态学专业是我们学校的王牌,可能处于西部的原因,不如东部同等双一流高校那么有吸引力。等了一周也不见有学生联系我,我问了几个同事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东西差距
这个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纵然兰州大学是西北翘楚,可西北却是考研的洼地。我看到很大学生宁肯考东部一些二三流的高校,也不去报西部的一些名校。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观点:城市的确能影响个人的发展,比如将来的就业机会。但是城市带来的影响远远不如学校和导师对你的影响大。尤其是对研究生来讲,你是来学习的,城市怎么样其实和你关系是很大。
2 考生带有有色眼镜
一方面我们这些青年导师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一些名师门庭若市。尤其是当下帽子把科研人员分为三六九等,作为考生自然懂得其中的奥秘。那些大牛们资源多,跟他们读研潜在的好处多。对于考生的选择我非常理解。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就看自己如何抉择。
1)大牛获取的资源多,但是组里学生也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未必高。
大牛导师一般组大人多,即便是资源平均分配,你能获取的资源也有限。然而实际情况,大组的资源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效率优先。举个例子,老大在乎的是谁能否发大文章,至于张三发还是李四发,这个并不重要。这就形成一个局面:谁占得先机,其他资源都向他集中。最后形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局面。
2)年青导师资源相对集中
相比之下,年轻导师虽然资源总量不如大牛导师,但是组里的人少,可以分配到学生身上的资源相对优越。比如大牛导师有10个学生,他能指导你的时间不足10%。年轻导师老师有1个学生,能指导你的时间是100%。
3)报考年轻导师命中率相对高
抛开这些因素,我们姑且谈谈眼前的苟且,大牛导师报考的人多,年轻导师报考的人相对少,这意味着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对于导师而言大家很重视考生的第一选择。基础差我可以慢慢培养,你不会我可以慢慢教,但是你看不上我,我无法培养!因此,也恳请广大考生不要用有色的眼镜看待年轻的导师!
说完学生再谈谈导师。我之前考硕士和博士的时候惨遭调剂,深知那种被人看不起的滋味。如今我成为导师,不能改变什么,至少不会歧视那些和我一样出身学校不好的考生。在中国门第观念极为严重,如果就读的本科院校不好,想要翻身很难。相比于学校出身,我更看着一个学生的上进心,爱拼的学生一定不会差!
前两天,我终于等来联系我的学生,其中也包括不少调剂的学生。作为考生他们尽可能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回复。对于老师而言,能够优中选优自然最好,因此不给学生明确的答复,可以吸引更多的考生,实现优中选优。此外,越是模糊的回答越不需要承担可能带来的相关责任。
别人这么做我很理解,可是我不想这么做。我当年就是被调剂的,我不希望把自己的痛苦带给别人。我会尽可能给学生一个相对明确的回复,哪怕是多个考生,我也会明确告诉他们再我心中的排位。我也知道,学生找我之前可能联系了其他人,也存在被放鸽子的风险。对于我来说,哪怕是一年招不到学生也影响不大,对于学生而言选错了可能就没学了,这会影响一辈子。
宁让考生先负我,我不先负考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5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