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青年学者张国良入选2024年度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已有 62755 次阅读 2024-12-5 08:36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2024年11月19日,全球知名学术评价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来自全球59个国家的6636名科学家入选2024年度名单,中国大陆共有1405位高被引科学家,其中165所高校入选1089人次。我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青年学者张国良荣登该榜单。

1.jpg 

微信图片_20241205103828.png

张国良教授及其入选证书

张国良,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4年度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者。现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兼中医科负责人。2011年获武汉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The University of Sydney进修学习。

针对结核病防治中的“卡脖子”问题,张国良教授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优势,聚焦结核致病机制和诊治新技术,在结核病原创性研究中取得一定成绩,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阐明干扰素应答在结核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和机制;(2)鉴定多个结核易感基因及宿主定向治疗靶点,提出靶向“肺-肠轴”控制结核感染的理论并完成概念验证;(3)开发基于CRISPR和全基因测序的结核诊断技术,制定基于γδT细胞的结核病宿主定向治疗新策略。

张国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5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2021)、Science Signalin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2篇,参与发表28篇,累计影响因子>500分,累计他引>3000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3项,国家级学会科技奖3项,深圳市科学技术奖5项。

张国良教授现为中国防痨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结核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信息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深圳市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制定传染病指南/专家共识4项,参与编写传染病专业论著《现代结核病学》《病毒性肝炎》《禽流感》《手足口病》《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技术指南》《高危人群结核病学》等6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由科睿唯安发布,面向全球科学家,旨在表彰对所在学科做出重大贡献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2001年首份榜单发布,之后自2014年开始每年11月或12月发布榜单。数据来源自 ESI 数据库,2024年榜单基于2013-2023年间的高被引论文。入榜科学家在过去十年间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在 Web of Science™ 中位于同学科前1%,对所在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从中国内地高校入选数统计(按第一机构)来看,共165所高校有高被引科学家入选,清华大学位居首位,达92人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有各有52人次,并列第二。入选人次在30以上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7人次)、复旦大学(35人次)、上海交通大学(33人次)、北京理工大学(32人次)。张国良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入选14人次,排名第21位。

微信图片_20241204231219.png

微信图片_20241204231344.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62989.html

上一篇:我院5位学者荣登科睿唯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下一篇:琼瑶式的浪漫告别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3 宁利中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