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鸟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yuniaogu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文

科研的春天是否到来? 精选

已有 9934 次阅读 2020-2-23 19:04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科研人员,其指导意见直接关乎到个人的“吃饭家伙”,不能不察!我把10条指标进行了概括,并谈谈个人愚见。

指导意见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条)主要是谈SCI论文及相关指标,建议SCI论文及相关指标不能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第二部分(2-10条)主要谈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引导,涉及到科研人员应聘晋升考核、学科评估考核、学校排名考核等。建议同行评价,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评级标准,避免一刀切。

看到指导意见,我的感触是:熬了31年总算听到一句大实话。从本质上讲SCI不过是展示科研人员工作成果的一个平台,就像商城的一个个摊位,卖的东西质量如何,还得看摊主。当前SCI论文及相关指标可谓是深入到教学和科研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个人考核评估,还影响到单位、学科、学校的考核和排名,其影响不可谓不重!因此,NS成为科研界的屠龙刀、倚天剑,二者得一即可通行天下,一时间无数科研工作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科研人员更关心文章的点数,而不是科研本身。没办法,为了活着,只能先满足眼前的点数,才有机会谈诗与远方!

再说评价体系,指导意见建议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途径,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评价体系的改变,才能带来思维导向的变化。传统的评价体系,根本无需找专家,只需要一个小学生拿着计算器算点数就可以。具体说说评价体系:

1)学科评价:不同学科其价值体现的形式不同,比如应用性的学科用论文考核往往是缘木求鱼。即便是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不同的学科影响不同,同一个标准肯定不合适。比如,我们生态学领域,微观领域发文章起点高、影响大,而传统的宏观生态学尤其是分类学不容易发文章,点数也低。在SCI一刀切的影响下,微观领域研究出现扎堆,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而宏观生态却日渐萎靡。就拿这次疫情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微观领域的报道,你看到几篇疾病生态学/流行病学的研究?在现实中模型的预测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然而国内却鲜有人从事这项研究。就我所知,疫情发生后动物所的李欣海老师一直在做疫情扩散趋势相关的研究,然而微弱到发不出声音来


2)完善学术同行评价。科研的事情自然要让懂科研的人来评价,外行评价内行会造成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例子太多,不在此啰嗦。

3)学校评估。当前对学校的评估基本上靠数文章和数基金。在这种价值导向下,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是实际应用差的很远。

4)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这一点在找工作中深有体会,几乎都是按点数决定你的去向。大体上有NS文章去东部双一流,10分以上文章去西部双一流,往下以此类推。不仅招聘,考核更是如此,新入职的老师都有SCI分数和分区的指标,如紧箍咒一样牢牢套住你,只能先去做和发高点数文章相关的事情,其次才能考虑真正有意义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总之,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的科研人员对于指导意见的实施充满了期待,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保持担忧。比如说,这个同行评价现实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在中国人情社会下,确保对事不对人很难,往往在实行的过程中,同行评价容易演变成拉帮结派,对人不对事。因此,还需要具体细化,好的规则能让坏人做好事,坏的规则能让好人做坏事。改变的过程需要慢慢完善,期待科研的春天!

参考资料: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233-1220028.html

上一篇:为何科普比谣言慢半拍?
下一篇:考研择师:宁让考生先负我!
收藏 IP: 58.206.160.*| 热度|

37 刘建兴 杨正瓴 焦飞 黄永义 季丹 郑永军 黄玉源 史晓雷 梁洪泽 李剑超 武夷山 曾杰 黄永义 郁志勇 蒋功成 张士宏 陈波 孔梅 王庆浩 周忠浩 熊建华 王安良 李学友 蔡志全 刘浔江 柏延文 文克玲 张英姿 胡大伟 李欣海 高友鹤 陈智文 雷蕴奇 江克柱 郝秀东 姚新生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