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旱持续数周:高温创纪录 增大地震可能
关键提示:拉特群岛(Rat Islands),阿留申群岛的一个岛群,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南部。在尼尔群岛东南和安德烈亚诺夫群岛以西之间展开,约175公里。10月05日11时48分在拉特群岛(北纬52.00度,东经178.1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30千米。巧合的是,地震与美国干旱相对应。
海外网10月5日电 美国干旱持续数周,使14个州的4500万人受到影响,并令农田土壤龟裂,池塘干涸,增加了发生野火的风险。美国干旱监测报告表示,许多地区的9月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最干燥的,这加速了干旱状况。
美国高温干旱由来已久,2012年开始的加州干旱直接导致2019年7月6日加州6.9级地震的发生。2019年6月以来白令海峡热异常持续至今,美洲大震危险不可忽视。
图1 南极海冰增加趋势和白令海峡热异常对比:2019年10月3日与2018年10月4日(白色为海冰,红色为热异常)对比,2019年9月末南极半岛海冰面迅速减少(西经60-140,南纬60-90 的南极大陆海冰明显变小),导致秘鲁寒流减弱。厄尔尼诺指数迅速回升。
相关报道
2019-10-05 12:39:44 来源: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举报
#地震快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05日11时48分在拉特群岛(北纬52.00度,东经178.1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30千米。
本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速报责任编辑:钱珏晓_NBJ10675
https://news.163.com/19/1005/12/EQNNR6AH0001899O.html
2019年10月05日 17:21 海外网
美国干旱地区图示(图源:今日美国)
海外网10月5日电 美国干旱持续数周,使14个州的4500万人受到影响,并令农田土壤龟裂,池塘干涸,增加了发生野火的风险。美国干旱监测报告表示,许多地区的9月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最干燥的,这加速了干旱状况。
据“今日美国”报道,10月的第一周,从德克萨斯州到卡罗莱纳州创下了数十项高温记录。据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许多地区的夏季酷热将结束,相比于十月初的气温,更像是典型的七月中旬的高峰温度。
干旱一直影响着美国南部的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包括阿拉巴马州的棉花,乔治亚州的花生和弗吉尼亚州的烟草。在密西西比州,野火一直有增无减,州长已下令在全州范围内实施焚烧禁令。
据干旱中心称,在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田纳西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部分地区,户外焚烧受到限制。(海外网-美国-乔珊珊/实习编译 裴泽慧)
美国加州又发生6.9级地震 大震预测初步得到证实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9年6月的数据显示,6级以上地震受潮汐组合控制,具有双周循环的潮汐波动特征。自2019年1月1日开始至6月30日截止,潮汐波动规律明显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026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1741.html
地震活动在5-6月弱潮汐时期进入高潮,7-10月将进入强潮汐时期。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7月05日01时33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纬35.71度,西经117.51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专家预测,未来几周发生另一场大于6.4级地震的几率为9% ,一次大于5级的几率为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81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8156.html
7月6日11时20分,美国加州又发生6.9级地震 ,大震预测初步得到证实。
事实上,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加州地震前兆,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相关报道
2019年1-7月地震分布表
表1 2019年5-8级地震与潮汐强度的对应关系(截止时间:2019年7月6日)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合计 |
8级地震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7级地震 | 0 | 1 | 1 | 0 | 3 | 3 | 0 | 0 | 0 | 0 | 0 | 0 | 7 |
6级地震 | 11 | 4 | 11 | 12 | 6 | 14 | 3 | 61 | |||||
5级地震 | 31 | 31 | 29 | 16 | 26 | 28 | 9 | 170 | |||||
潮汐 | 强 | 强 | 强 | 强 | 弱 | 弱 | 强 | 强 | 强 | 强 | 弱 | 弱 |
注:本表以中国地震台网数据为准。
2019年7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地震火山活动
已有 896 次阅读 2019-4-6 15:17
2019年7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杨冬红
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为强潮汐时期,2019年5-6月、11-12月为弱潮汐时期。2019年7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
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从地球自转条件而言,2019年7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但是,从日食-厄尔尼诺系数来看,2019年7月2日和12月26日,日食发生在赤道和低纬地区,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如果2019年9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增大,综合因素可能导致厄尔尼诺在7月结束,拉尼娜在12月发生。
潮汐组合A:7月3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2.37861度,7月3日为日月大潮,7月5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观测数据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6 2019-07-06 19:08:15 -20.91 170.01 100 瓦努阿图群岛
6.9 2019-07-06 11:20:00 35.75 -117.58 1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5.1 2019-07-06 03:59:14 -6.07 130.92 100 印尼班达海
5.5 2019-07-05 20:58:28 51.21 -130.55 10 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群岛地区
5.4 2019-07-05 19:07:54 35.72 -117.53 1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6.4 2019-07-05 01:33:48 35.71 -117.51 1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4.2 2019-07-04 23:13:53 35.97 87.10 8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
3.0 2019-07-04 18:01:42 28.13 105.02 7 四川宜宾市兴文县
6.2 2019-07-04 12:30:45 51.26 -130.45 10 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群岛地区
3.1 2019-07-04 07:34:05 28.40 104.85 8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3.1 2019-07-04 10:25:30 28.40 104.77 8 四川宜宾市珙县
5.6 2019-07-04 10:17:58 28.41 104.74 8 四川宜宾市珙县
3.1 2019-07-04 07:34:05 28.40 104.85 8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3.0 2019-07-03 19:00:04 28.40 104.80 15 四川宜宾市珙县
4.8 2019-07-03 12:26:53 28.40 104.85 10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5.7 2019-07-03 11:45:28 -22.12 -179.56 590 斐济群岛以南
5.5 2019-07-03 03:51:47 -43.66 123.85 10 澳大利亚南部海域
5.9 2019-07-02 01:13:29 -15.49 167.51 100 瓦努阿图群岛
5.7 2019-07-02 00:59:26 9.31 124.31 550 菲律宾保和岛附近海域
潮汐组合B: 7月9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33度,7月9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7月1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2.37493度,7月17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7月23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26度,7月25日为日月小潮,6月21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2019年8-10月进入地震高潮,有利于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1774.html
关注7月3-5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7639.html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
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相同的警告:加州3至4年间发生大地震的几率高达90%!
已有 5253 次阅读 2016-5-3 09:40
相同的警告:加州3至4年间发生大地震的几率高达90%!
杨学祥,杨冬红
一、加州3至4年间发生大地震的几率高达90%!
2016-05-03纽约潮报NYChaobao报道,进入2016年以来,全球地震频发。 3月以来,印尼苏门答腊岛、阿富汗、缅甸、日本和厄瓜多尔先后发生了5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强震,特别是后4次地震接连发生在短短8天之内。许多人担心,地球当前是不是进入了“震动模式”?
从频次上看,8天4次7级以上地震,已经超过了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8次7级以上地震的频次,这是否意味着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继4月14日,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6.5级浅源地震后,16日凌晨,熊本再次发生7.3级强震,造成3000多人伤亡。
那么,处于一个环太平洋的火山圈上的加州是否离大地震不远了呢?
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有着512座活火山,是地球上活火山总数的80%;因为板块的移动和碰撞,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强烈的地震都在该地带上发生。处于这个地震带上的国家与地区,都对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情况十分关注,因为板块的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它地区的地震很可能预示着本地也有极大的地震可能性。所以位于地震带上的其他国家,都对此次日本连续强震十分关注,媒体持续进行跟踪报导。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也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所以不少同学不禁开始担忧,加州大地震还有多远?
据侨报网的报导,上周日,在洛杉矶侨教中心会议室内,美西华人学会科工组举办了地震与海啸研讨会。与会专家表示,未来3至4年洛杉矶发生大地震的几率高达90%。海啸则对洛杉矶的影响比较小,在北加州及西雅图威胁会很大。
二、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
我们在2012年2月20日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我们在2015年10月23日指出,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强震的天文背景: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统计数据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强震频发。2008年我们撰文指出,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图1 是根据公元1896年至公元1980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9年变化周期:1897- 1906- 1914-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年。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频发期,1925-1946年的拉马的冷暖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发生在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1004.html
强震的气象条件: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中国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地震周期规律:
我们在2006年指出,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0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目前已达到6次)。
统计结果表明,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2004-2018年是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547.html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和7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0440.html
目前处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15年强厄尔尼诺爆发高峰时期,三者叠加将导致强震频发。
2004、2005、2007年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6年厄尔尼诺和2007年拉尼娜,这三者叠加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强潮汐对地震有激发作用。在地球地震能量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强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形成的地球潮汐形变、地球自转减慢或加快、地球扁率变大或变小,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性。2015年10月强震与潮汐组合一一对应,表明地震高发期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944.html
我们在9月12日指出,2015年强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将导致大震集中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276.html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4]。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2010年2月27日发生智利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9级地震,2012年4月11日发生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2015年5月30日日本发生8.1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我们在9月14日指出,余下的北美和俄罗斯仍然是高风险地区;海岛地震连续发生,日本依然是高风险地区;回归点中国的高风险地区在西部(包括云南)和台湾,美洲西部山脉的冰川融化也构成回归点。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707.html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布赖恩·阿特瓦特表示:“在一段很长的地质史时期内,智利发生什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就会发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关‘是否’的问题,而是有关‘何时’,即下一场地震何时发生。”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北美的地震也指日可待。最近在南北美洲的周围,6级以上地震频发,2012年-2014年美洲强震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096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2015年9月17日美洲西部山脉的冰川融化回归点智利发生8.2级地震,并可能发生更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2724.html
美国准备好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003.html
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地震学家日前的一篇论文验证了我们的协查通报,南加州未来两年半内地震几率达99.9%,就在我们预测的2015-2018年特大地震活跃期。
希望媒体能及时向美国传送这一重要信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225.html
相同的警告:加州3至4年间发生大地震的几率高达9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44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81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838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