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彬个人博客---图示思维规则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huang5907 个人主页:http://chem.xmu.edu.cn/teacher.asp?id=234

博文

这形式逻辑学功底不足以教好语文

已有 3400 次阅读 2019-9-6 19:5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这形式逻辑学功底不足以教好语文


下图据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内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的性质命题三段论推理,教科书把它按照下列复原,补充了大前提,并且经过了一步有效的换质推理:

大前提:  (所有的)圣贤(M) 都是  不会犯错误的人(P);用(MAP)表示   

小前提:    我们(S)不是 圣贤(M);       (SEM)

结论:    所以,我们(S)不可能(不是)不会犯错误的人(P)。   (SEP)

换质推理:    所以,我们(S)是  会犯错误的人(¬P)。  (SA¬P

[结论性质命题的联项(copula)要用“不是”,不要用模态词“不可能”]

这个性质命题三段论推理是无效的推理,不符合形式规则(违反“大项不当周延”规则),以下图所示:

图片.png

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P(不会犯错误的人),在结论变成周延了,这是不符合规则的。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中项M(圣贤)(至少在一个前提中周延)的桥联作用,小项S(我们)既可落在P圆圈(欧拉圈,表示概念的外延)里面,也可落在P圆圈外面,可结论确定落在P外面,不具有必然性。


大概教科书编者发现了错误,于是做了修改,见下图:

大前提改成了:“只有圣贤(M)才是不会犯错误的人(P)”

可紧接着的解释仍然是:“(所有的)圣贤(M)都是不会犯错误的人(P)(MAP)”

仍然和前面的推理是一样的,是无效的。

难道编者不知道“只有圣贤(M)才是不会犯错误的人(P)”

的意思是:“(所有的)不会犯错误的人(P)都是圣贤(M)(PAM)”?

而“只要是圣贤(M)就是不会犯错误的人(P)”,

意思才是:“(所有的)圣贤(M)都是不会犯错误的人(P)(MAP)”。


这个推理,要改为:

大前提:  (所有的)不会犯错误的人(P) 都是 圣贤(M)    (PAM);   

 即:         “只有圣贤(M)才是不会犯错误的人(P)”       

小前提:    我们(S)不是 圣贤(M);       (SEM)

结论:    所以,我们(S)不是 不会犯错误的人(P)   (SEP)。

换质推理:    所以,我们(S)是  会犯错误的人(¬P)  (SA¬P)。

才是合乎规则的、有效的。


“只有 年满18岁(p),才 有选举权(q),他有选举权(q),所以,他已年满18岁(p)”,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肯定后件式推理,用公式表示:

(p ← q)∧ q → p

是有效的推理。

也可以按照性质命题三段论推理来解读,

“只有 年满18岁(P)才 有选举权(M)”理解为:

大前提:凡是有选举权的人(M)都是 年满18岁的人(P);(MAP)

小前提:他(S)有选举权(M);         (SAM)

结论:     他(S)已年满18岁(P)。        (SAP)

是符合推理形式规则的。

但是,如果把“只有 年满18岁(P)才 有选举权(M)”理解为:

大前提:凡是 年满18岁的人(P)都是 有选举权的人(M); (PAM)

小前提:他(S)有选举权(M);         (SAM)

结论:     他(S)已年满18岁(P)。        (SAP)

则是不符合推理形式规则的,属于“中项不周延”,虽然结论内容似乎正确,但并不必然,大前提“凡是 年满18岁的人都是 有选举权的人”并没有排斥“未满18岁的人有选举权”。

下列推理也是属于“中项不周延”:

大前提:《红楼梦》(P)是古典文学作品(M);(PAM)

小前提:《三国演义》(S)是古典文学作品(M);(SAM)

结论:  《三国演义》(S)是《红楼梦》(P)。       (SAP)

显然荒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1196939.html

上一篇:国内高校普通逻辑学教材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建议高中数学教科书弃用“逆否命题”一词
收藏 IP: 119.233.135.*| 热度|

2 王俊杰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