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JC师姐公众号:JC的博士笔记
从学生立场解答PhD新生的迷茫,用亲身经历带你看清真实的实验室生活。
文章快速导览:
如果你是被标题中的“高手”吸引来的,请直接跳到第4部分;
如果你想看干货,请看文章第3部分;
如果你想看师姐的黑历史,,请看第1部分。。
Hi 大家好,我是JC。
今天我们来谈谈学术报告的高阶技能。之前提到过强大的学术报告具备三个条件,硬件,软件,以及个人发挥。 一般人做好这三点,通常就会是个优秀的报告。
但优秀的报告是否一定要具备这三点吗?不一定,有一些高手在硬件或软件并不怎么具备的情况下,也能做好一场报告,我甚至看过一个人在只有几张slides的情况下做了场精彩的报告。 这些演讲高手都具备了一个学术报告中常被忽略的能力——“互动”。
1
很多人会说“学术报告要什么互动?观众都是有科研背景的专业人士,不需要调动他们的情绪。而且科学家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拿数据拿事实来说话,而不是抖机灵求掌声的手段。”
这些当然都是对的,不过此文的“互动”不是指一些技巧层面的手段,而是speaker的一种热情努力的态度,努力把观众带入到你的报告中,让他们感受到你“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的那种兴奋之情。
为了看看这种“互动”的态度在学术报告中起着什么效果,我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博士中期考核报告,做一个反面的例子。
我当年在具备学术报告的三个条件【硬件,软件,个人发挥】的情况下进行了中期报告:当时我汇报的课题已投 eLife杂志,我怀着“文章即将发表”的自信,把PPT的完好data呈现出来,用近乎native accent的英语,介绍着自己研究的“A体系X基因的功能机制”。 而且我还运用了我自认为是的互动技巧——时不时与你的观众来点“眼神交流”,,
是不是很棒棒?
然而我忽略了大部分的观众都不是我这个A体系领域的人,而我根本没下功夫与他们进行“互动”,只是自顾自地在那儿讲自己的XX实验XX结果,在那儿自己“背述”的文章,在那儿自High。。
然后NIBS所长 王晓东博士 在听了我的报告后作了一番评论,我至今都记得,
“对于你这种灌输新concept的课题,我们不是你这个A领域的人在听你讲的时候常常容易照单全收,你说啥就是啥呗,但听完后自己一想总会怀疑你这个concept到底能延伸到哪儿,是不是在别的体系也适用呢?你自己有没有想过?”
2
多年以来我一直没真正理解这些话的含义,直到我与一个非科研领域的朋友,一个科班出身的舞蹈老师,谈起 “互动”这个话题。我本来只是想问他“如何利用互动来克服表演恐惧”,没想到他能给我一个这么牛逼的答案:
“互动才会变得生动,也是考验一个专业人士是否热爱这个领域,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活学活用。他会调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探讨一个话题,并站在对方观点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一步延伸。”
结合这个对“互动”的解释,再来回顾当年的中期答辩,我才明白所长的问题的含义:
“你有没有把观众带入到你的报告之中?你有没有站在他们的视野角度去看待你的话题?他们并不关心你在A体系上的实验细节,他们关心的是你提炼出的concept能不能运用到自己的体系,甚至人类的体系中去。”
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如果speaker只是自顾自地在那儿讲自己的成果新闻,这样的报告就常常很乏味,只有同领域的几个专家才能与你交流。“炫技”与“互动”,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还能反映出你并没有真正热爱自己的领域,没能让观众“看到”你看到的有趣现象,感受到你找到答案时的那种兴奋。
当科研成果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和现象描述时,它是难以打动观众的。
3
既然“互动”是一种态度,那么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那就是把这种“互动”的态度贯穿到你报告的所有过程中。
基本原则有下面几点:
做PPT时,按照观众接受的思维顺序来,想想他们看到你这个研究对象会有什么疑问?介绍到下一张slide,你是否有自然的过渡,以适应观众的逻辑?你Slide上的图他们看得懂吗,专业术语有没有更简单的词去替代?等等。
讲报告时,也不单只是与观众眼神交流一下,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和思路也一起引导到自己的报告上来。你可以问他们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可以从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着手,再把话题引向你的报告主题上;你也可以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带观众一起回顾你当时是如何发现,探索,并逐步解决问题的。
最后的答辩环节,不管观众产生了多么刁难的问题,你要对观众表示应有的尊重,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提出的问题。当你站在他们的立场时,你会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问你这个问题,你就能答到点子上;当你尊重他们时,你的回答时的这种谦逊诚实的态度也更能让他们易于接受你的答案。另一方面,你在不知道答案时用更坦然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永远强过“强行扯淡”的态度,这样只会引来更为挑衅的问题。
以上是一些基本原则,人人都可以办到,也是应该努力去办到的。
4
下面谈谈“互动”的高阶版本,我用曾经见识过的三个高手的例子,分别看看他们是如何做“互动”的。
1. 善用“梗”。梗是与观众互动的一个很有效的技巧,你可以说一个笑话,或者表达你有个性的看法,或者举一个与研究相关的生活中的例子,或者让观众做一些互动性的活动。
这个技巧是我从诺奖得主 Martin Chalfie那儿get到的。他做报告与观众的互动性特别强。因为多次听过他的报告,我发现他的报告一定会说几个很有意思的梗。比如他总是这样介绍 下村修的工作:“有一些科学问题,是你想知道答案,你自己会去做的;有一些科学问题,你想知道答案,但你希望由别人去做的;然而还有些科学问题,就如接下来介绍的这个,是你渴望自己能取代他做出来的。”
这个“梗”在他当年来NIBS做报告时就被用过。这种方式让大家觉得他就像是在朋友面前表达一点自己的“小腹黑”,观众就会想笑,同时对接下来的故事更感兴趣。
这种技能他不仅用在学术报告上,我在与他午餐会上交谈时发现,每每大家都不敢提问发言时,他也会抛出一些有意思的梗来,然后气氛就一下活跃了,大家话题也打开了。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artin Chalfie,2017年于NIBS的学术报告)
2. 肢体表演,或者角色扮演。这个技巧来自另一个来NIBS做报告的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Zemer Gitai教授。他讲了个关于“(某个我从没听过的)细菌A如何感知应对(我从不了解的流体)环境中的机械力的 ”的报告。看标题就能想像这种talk通常会有多晦涩(我相信他发表的paper里面一定包含了各种我看不懂的计算公式和术语)。
(普林斯顿大学Zemer Gitai教授,2018年于NIBS的学术报告)
然而 他的现场报告把每一个人都成功带入了,感染了,就连新来的轮转生也能听懂。他在描述这些现象时,用自己来扮演这个细菌的“姿势”:“大家想象一下我是这个细菌A,我的头是菌体,我的腿是它的鞭毛附着在一个石头上,当流体环境改变方向的时候,我就会shoo!变成了这种姿势,就像 Michael Jackson的45度倾斜,,大家原谅我做不出这个动作。。” 他的报告给在场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真是个演讲天才!
3. 我见过的最强大的与观众互动的,是一个speaker把他报告的PPT做成了3D电影的效果!然后每个观众都戴着一副3D眼镜观看听完了他的报告。想想就觉得很刺激对不对?
(2016 GRC,Stem Cell Niche会议,香港)
其实speaker本身在报告中并没有讲很特别的事情,只是担当了“电影旁白”的角色。但观众用这样的方式观看:从一个组织的外部穿透管壁进入到组织内部,看那些细胞结构和空间排布,看细胞的动态行为。。。
那种新奇的感觉,兴奋的心情,以及对speaker所作努力 油然而生的佩服和感激,我会一直记得。
“炫技”与“互动”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虽然“互动”在学术报告中被认为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只有当speaker真的用心了,学术报告才能走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