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uefeng 撒下的种子,有一天能在你我心中生根发芽

博文

延期研究生群体需要更多关注 精选

已有 11080 次阅读 2019-2-25 08:53 |个人分类:我看世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延期, 研究生, 心理健康

失联博士生不幸罹难的消息令人悲伤和遗憾,在了解到他最后一年的颓废状态时,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道孤独而执拗的身影。虽然与这位师弟素未谋面过,但内心深处的辛酸油然而生,或许是因为相似的家庭出身,许是因为相似的质朴,更是因为曾在同一所学校里怀揣过同样的梦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真的很想请这位师弟到公司里走走看看聊聊,换一个环境,或许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变得不一样吧……

然而,没有假如。肉体上的失联往往显而易见,但心灵的失联在何时已悄悄发生,又有几人意识到,并去找寻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腐蚀着国家的人才。而延期研究生又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延期”说明研究生逐渐走出了求学的官方主道,走了另一条辅道,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学业上遇到了困难(少数情况下有主动要求延期的,不在此列)。所以要是有心理健康问题,那么这个群体受到的困扰很可能已经浮现到表面,亟需更多关注和帮助。

本来,作为走出高校大门的我看似与此无关了,但实际上在企业里从事组织管理工作的经历,让我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研究生的求学过程,并发现背后的隐患,希望这样的只言片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尽管我并没有以导师的身份指导过研究生。

先讲个例,从身边的事情说起。我在研究生求学期间就曾遇到过好几位延期毕业的师兄弟,他们现在过得都挺好,但那时候过得真不好。师弟甲属于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科研素养也比较高,所以在研三时候发表论文所需要的材料基本都有,然而准备申请毕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分不够,原因竟是有一门研究生英语没有通过。正常来讲,只要去补考下,把英语考过了也就好了,应该也算不上什么事。但令人吃惊的是在之后一年的考试和补考中,他都没有通过!由于学校的毕业生宿舍要清理收回,所以他自己在校外租了一个小房间,一开始导师还能喊他过去实验室帮忙做个试验之类的,但后来发现他的电话越来越难打通。有次,又没打通电话,我和导师一起去他租的房子找人。找房东打听,了解到师弟基本上整天宅在房间里也不出去玩。敲开门之后,狭小房间有股明显的霉味,我注意到他的手机并不是处于关机状态。我们和他站在门口说了会话,感觉他的思维和情绪又挺正常的,没有明显的消极或是极端色彩,导师看看感觉没什么问题,于是就返回了。但之后,导师要是打他电话,依然有很多时候会打不通,后来我了解到师弟父母也是经常打不通电话而着急。恰好也是那段时间,我毕业了,准备进企业做个石墨烯的创业项目,想想可以把他给带上是个好帮手。于是在征得导师意见之后,有次请他一起过去公司所在地了解情况,他最后答应下来一起干,组成了公司最早的核心团队。事实上,在公司里,关于实验方面的工作,他的能力还是很突出的,而在涉及工作上的事务沟通起来也完全没问题。但每次跟他提到要回学校考英语的事,他就想回避,甚至有一次都没有去参加补考,浪费了一次宝贵机会。他就是在没有拿到研究生学位的状态下,在公司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回过头问他当时的感觉,他说那时候压力确实很大,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讲,很迷茫,一个人时什么事都不愿意去想。我对他当时状态的理解是陷入到了一个封闭的圈子中,这个圈子是因为英语考试几次不过,渐渐丧失信心所形成的阴影。换一个环境,重新开始,也是在重塑自己的信心和道路。

师兄乙的延期则是因为实验进展缓慢,他个人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研究生期间在实验上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少。导致导师给安排的课题都无疾而终,到研三了还在换课题。之前跟他接触的比较少,但延期后,他来实验室的频率变高了,由于实验中有个材料需要我提供,所以也会跟我闲聊。我就发现他说话的时候一直低着头,很少看人,经常会去扶眼镜,频率高的有点异常;此外,还注意到他的手经常会发抖,而他自己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异样。一开始以为只是偶然,好像他以前并没有这些习惯,后来发现一直如此,大骇。我赶紧跟导师反映情况,并提议再多关注一下他,并帮助他加快进度。随后半年,他的论文发表了,也顺利拿到学位,找了家高分子行业的公司工作;后来有次在学校遇到,感觉他精神状态好多了,眼神里也有了光芒。

以上是个例,可能会有些片面,下面再从宏观上来看。研究生延期通常是未达到学校或者是课题组的学术论文要求,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有学业课程未通过。但如果从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去分析,又可以细分出很多种情形,只有对这些情形逐一分析,才能更好的帮助到他们。

1.  思想上没有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

2.  科研入门比较慢或是怀疑科研价值,内心抵触的,导致论文发表缓慢;

3.  导师指导明显不够,又没有学长带着的,对导师产生了怀疑;

4.  论文发表了,但是课业成绩不过关或者是学位论文写作不过关;

5.  导师压着论文不让发表,达到学校毕业要求但没达到导师要求的;

6.  身体健康原因,参军,或生小孩而延期的;

7.  出国交流或者是去其他单位交流导致课题拖延的;

8.  学生在外做生意或者是兼职做其他工作,结果副业变主业导致延期的;

9.  学生帮导师做横向课题或是导师公司工作太忙,学术论文发表不够;

10.习惯了高校的生活环境,对进入社会心有恐惧,不愿意毕业的;

11.导师退休或者是工作单位变动等导致学生研究进度受影响的;

12.其他。

1,2,3,4可能是学生延期的主要来源,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内心的怀疑和偏执。其中最普遍的是情形1,能够上研究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说明其在本科生学习阶段的成功,也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但上了研究生并不代表想清楚了为什么读研,最普遍的情况是读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拿个更高的学历文凭,在以后求职有更多的机会与待遇,这本身没错。但好大学的导师对学生的期待却不是这样,学位只是顺理成章的附带产品,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创新才是读研的根本。导师更关心的是学生在读研期间的实际科研贡献,而不是课程成绩,很多同学不明白这个差异,两者认知上的错位是很多问题的根源。研究生更多的是“研”字,而不是学,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接纳,所以如果不能快速地转变思维,还认为只要把课程学好就万事大吉了是远远不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同学惯于学习,但没有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这可能是读研失败的根本原因。

情形2是关于价值认同的危机,之所以排在前面,因为这种情况在在读研究生中非常普遍,短期内影响不会明显,但时间越长对一个人心理的扭曲就会越大。导师除了在论文里销售自己的工作外,“线下”对自己的学生推销研究工作的价值也是很重要的;试想,如果导师自己都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的研究,学生怎么可能建立价值的认同呢。除此之外,通过与课题组外建立更多联系,比如说与企业合作,或者是把研究的一些成果通过平台推送出去,哪怕只是在其他课题组里使用,也能够增加学生在价值上的信心。作为公司,我们也很乐意与诸多课题组一同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科研价值生态系统,在材料方面想获得更多认可的同学就可以联系我们。(题外话:这也是我当时想离开高校的原因之一)

从组织体系上来看,因为高校课题组内的组织都相对比较松散,很多课题组内部成员都是各干各的课题,这种方式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或者是科研入门的同学而言,影响不大;但如果是科研一直没入门,又没有人提供更多指导,对于学生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挫折。且由于各干各的课题,如果有同学陷入了死胡同,其他学生也不容易察觉并施予帮助。结合我上述事例中的情况,不仅是科研论文,有时候因为课程没通过的问题都可能令学生陷入到一个自我否定的圈子中,并逐渐走向封闭,这些都是高危心理问题的开端。

情形5在一些要求比较高的课题组中比较多,这其中就需要导师与学生事先进行沟通,否则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尤其要警惕师生关系陷入冷战,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敌对情绪。

6,7,8属于研究生自己的安排或是选择(生病除外),通常而言,能做出这些选择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大,本着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能提前预计到延期的可能性,心理压力会少很多。校方和导师与学生至少要保持基本联系,跟学生讲明白作为研究生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进一步了解过程中,有些学生是因为情形9而延期的,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心理状态都不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和其他人很好的互动,哪怕没有拿到学位证,也不容易陷入自闭状态中,所以心理上比较健康。

同样的道理,延期学生在企业里工作或者实习后,能够进入到一个被他人所需要的环境里,他可以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绕开原本闭塞的关隘。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说课题组内部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让学生都有被需要的感觉,那么也可以极大得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失联”。对于没有条件的课题组,导师如果能允许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企业的实习活动,既可以消除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前的恐惧,同时对于打开他个人的心扉也很有帮助;我跟学校的导师就半开玩笑说过,要是哪个学生有点封闭的苗头,赶紧送到我这边来实习一阵子。恐惧往往来源于未知,压力也是如此。等到真正的进入企业或者是在社会上闯荡,原本的那些心理障碍就会烟消云散了。这也适用于学生出现情形10状态时的解答。

延期本身并没有什么丢脸的,每个人求学过程中的际遇不同,例如情形11,或者有些课题本身周期就很长。但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如果高校或者是导师能够提前打好预防针,告知存在着延期的可能,并勉励和学生一同努力提前做好准备,是可以尽快完成学业的。有人关心,感觉自己被需要,学生总是能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另外,从以上的分析中,同学们也可以看出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导师是何等不易,在兼顾基金,论文,课程,家庭之外,还需要关注我们学生的心理;作为学生也可以多找导师聊聊天,排解下他内心深处的苦闷。

此外,还有一个时代的因素影响着研究生群体的沟通,父母这一辈人通常都是吃苦耐劳过来的,更加关注的是物质上是否缺乏。而我们现在年轻一代,在基本的生存物质条件方面基本无忧,考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违背内心价值观的心理煎熬,学生很难准确的传递给父母,有时候是因为觉得父母没法理解所以放弃了跟父母沟通的机会。这一块上,就需要父母了解年轻人群体关注热点,增加共同话语;其次就是进行错位交流,通过子女的好朋友了解到子女的真实状态;学校要是有可能的话,也可以由专人负责把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用父母能理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我们一直认为,迷茫是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前必然会经历的,延期只是让你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延长了一点,增加了一些弯路。而如果在对科研这份工作认真了解后,和导师朋友一同努力过,依然觉得不适合自己,那么可以问心无愧地去尝试一些新的出路。而如果哪天发现自己是真心想要做科研,总是可以回到这个圈子里来的,未来科研的平台会越来越多。科研有时候是一种人生的状态,而人生可以有很多状态。

(感谢闫立峰老师对本文的修改校正)

         昂星新碳       大师兄



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昂星新碳  大师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736-1164045.html

上一篇:给同学的一封信(Hummers实习计划启动)
下一篇:昂星新碳学术沙龙第一期
收藏 IP: 218.93.14.*| 热度|

27 郑永军 冯大诚 李倩 李东风 黄仁勇 王德华 杜芳 王庆浩 邝宏达 李陶 郭新磊 褚海亮 余洪波 杨金波 张海权 苏德辰 杨顺华 马亮 陈刚 杨艳明 曹俊兴 江克柱 尹庭昌 高建国 张强 孙颉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