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科学研究是快乐的,也应该是快乐的。

博文

愚蠢的三种类型:智力愚蠢、胸襟愚蠢和方法论愚蠢

已有 4644 次阅读 2018-10-6 15:52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与科研方法、学术评价|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愚蠢的三种类型:智力愚蠢、胸襟愚蠢和方法论愚蠢


​​没有人可以在所有事情上都高明,任何人都会有愚蠢的地方,但对于不同聪明程度的人,其愚蠢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有以下三种类型的愚蠢,会对人的智慧提升造成阻碍:智力愚蠢、胸襟愚蠢、方法论愚蠢。

第一层次:智力愚蠢。智力不足会造成智慧上的愚蠢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值得重视的是,有许多貌似智力很高的人并不能在智慧上达到足够高的高度,为何如此?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智力的通俗理解是偏狭的,往往会把记忆力、快速运算力和反应速度等指标当作智力的最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对于学习初级知识是非常有优势的,往往可以由此获得很高的考分,因此被人们当作了智慧高的表现,殊不知,这是一种对智慧的偏狭理解,即通俗的智力并不能等同于智慧。智力低固然会导致智慧低,但智力高未必智慧高。

第二层次:胸襟愚蠢。胸襟大小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智慧,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忽视。为何胸襟也会影响智慧?因为胸襟不够者,不愿意真正反思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拒绝接受自己对自己、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常常会急于表现自己,甚至会很容易养成为自己的不足和过错找理由、找借口和万般抵赖的不良习惯,并由此进一步加大智慧提升的阻力。胸襟越大者,这种现象越少发生;胸襟越小者,这种现象越明显,许多人智慧提升的瓶颈便在于此,是为胸襟愚蠢###。

第三层次:方法论愚蠢。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时的方法论的掌握,对人的智慧提升也有着决定性影响。有些人智力不错,胸襟也算宽广,但在智慧层面上却无法真正杰出,往往就与其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时的方法不当有关。哪些方法论性的思维方法是不当的甚至愚蠢的呢?盲目崇拜(尤其是只要是自己崇拜的人,其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没有不对的,从不怀疑也不许他人怀疑)、非此即彼(以点带面也是一种非此即彼:发现有错误就全盘否定、发现有对的让自己有共鸣的地方就全盘肯定,而不是理性地、全面地反复辨析之后再做判断。真正具有以点带面能力的人是极少的***)、以立场代替理智进行辨别(通俗的说就是以屁股代替大脑进行思考)、窥豹一斑即下结论、急于下结论(尤其是在对事情了解不足,自己也未能达到触类旁通的能力层次时就急于下结论)、有挑选地寻找理由来论证(对于符合自己现有胃口的人或事,什么都是好的;对于不符合自己现有胃口的人或事,什么都是坏的。再比如:因为有人错误地运用了辩证法,自己也不能正确地运用辩证法思想来进行思考和辨析,因此把辩证法批驳得一无是处,逢辩证法必反。等等)。上述种种,都是方法论愚蠢的典型表现,当然,其中有不少表现与当事人的胸襟愚蠢甚至智力愚蠢也都有关,也就是说:智力愚蠢、胸襟愚蠢和方法论愚蠢虽然有层次之分,但也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共同决定着一个人的愚蠢深度和智慧高度。


###妒贤嫉能也是一种胸襟愚蠢,这种行为虽然貌似可以维护其本人的地位和利益,但会带来两个恶劣后果:一方面,嫉妒者自己会由于缺乏真正的高手对弈和高水平的互相辩驳导致其自身的智慧难以再次提升;另一方面,会由此导致被嫉妒的贤能者得不到足够的发展平台和能力施展平台,从而不仅会导致贤能者的智慧发展、智慧发挥被扼制(除非被嫉妒压制的贤能者具有强大的自生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还会最终导致整个群体的智慧发展受到抑制。嫉贤妒能的另一种表现是:唯恐被他人甚至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方法思路给学会了,因此想法设法进行保密,甚至在自己的学生面前都保密,不愿意将问题的最核心要点讲解给他人甚至自己的学生听,这种形式的妒贤嫉能同样是智慧增长的巨大阻碍(极少数需要严格保密的技术发明可以除外,但这种做法其实也经常会是整个人类智慧文明增长的阻力,除非被保密对象是恶魔或是潜在的恶魔)。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是有是非、黑白、对错之分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事物是既有是也有非、既有黑也有白的,同一件事物上完全只有是、只有白,或是完全只有非、只有黑的情形是极其少的。比如为人父母,只夸奖小孩是要不得的,只批评小孩更是要不得的。为人子女也类似,只一味听从父母长辈是要不得的,一味反对父母长辈当然更要不得。任何事情的是非对错,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梳理和分析,才能得到最接近真相、最相对正确的结果。

 2017-07-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139203.html

上一篇:理论体系、认知体系与反思机制
下一篇:学术分母的两种作用兼评“我国将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采取五方面措施“
收藏 IP: 223.68.77.*| 热度|

3 王从彦 陈楷翰 沈兆勇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