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大学教授?
(前言:这是我今天凌晨发在微信圈的一段文字,前面一小部分是插科打诨,不是很严肃,后面大半部分还是比较认真的表述。还有一段话,是因为我发朋友圈后刚好有个学生没睡,善意提醒我是否在微信圈有分组,担心有人伤害我,我写了一段话作为应答。)
在朋友圈写给自己的话
感谢大半夜还有学生关心我,问我有没有分组,害怕有人伤害我。
我确实分了组,这些东西都是给朋友看的,如果有人出卖我,我也不怕,无欲则刚嘛!
我没说假话!
我没说怪话!
我没说错话!
我只是说了真话!说真话,有错吗?
人生短短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何必虚伪的戴着面具生活?何必还要言不由衷?何必活的太累?
我靠自己生活,不求人施舍,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
再说,我又不是孤芳自赏,曲高和寡,我只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我自己的想法,有我认同的活法而已。
我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我没有伤害谁,也没有攻击谁,我对所有人都充满善意,即使那些不了解我的人。
我也不想出名,虚名何足挂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对我来说,码字和打麻将一样都是业余爱好。我不觉得我比别人高明多少,不觉得我和大家与众不同,我只是想说人话而已。
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理解。
知我,爱我,怜我,我虽感激,但是我也无所谓,不强求;
罪我,伤我,恨我,我虽无奈,但是我也能理解,不害怕;
劝我,说我,担心我,倒也不必,我有分寸,不乱来。
我们都教育孩子,要说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我们自己却要说假话,欺骗自己,这何其可笑。
感谢大家关心,我活的很好,谢谢你们的陪伴,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真好
正文
今天陪磊哥吃火锅又喝多了,一回家就吐了,结果半夜醒来,又睡不着了。
今天新认识一个朋友,数学系的教授,博导,优青,只比我大两岁,人比人,简直就是气死人啊!这位朋友谈吐诙谐幽默,吃饭喝酒绝不冷场,简直大大颠覆了我对学数学的朋友的印象。
一桌朋友,至少都是副教授,就我学历职称最低,压力山大啊!好在我脸皮厚,朋友们也不看重这些,所以我基本能无拘无束,和大家觥筹交错,嗨的不亦乐乎。
哎,对于我这种人来说,基本是自带笑点,360度无死角,自动播放功能。
李白大哥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说,“唯一能让我真正折服的,是你的学识和人品。”
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不能与朋友们差距太大,要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思想,有品味,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怎么发现我快要成仙的节奏?
严肃一点说,现代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每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和地位,基本都是通过ta在专业领域里的成就来体现的,这一点在学术圈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一名学者而言,ta学术水平的高低不是来自于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而是来自于自己在同行中的评价,来自于自己在高水平的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当然,同行评价的含金量必须是在一个开放公正公平公开的学术环境下才能得以保证,否则,极容易演变成一种小圈子里的相互吹捧,孤芳自赏,甚至利益交换,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美国,只有最一流的研究人才才能留在大学教书,才能谋得一份有保障的教职。美国学术圈竞争之残酷,对于最终能够坚持下去,甚至可以熬成正果,评上终身教授的人来说,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也不算很夸张。
中国的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本科生招生规模从几十万跃进到几百万,硕士,博士的数量从一年几万几千提升到几十万几万,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下滑了。高校的教职对于硕士博士来说从挑肥拣瘦演变到僧多粥少,一票难求,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客观说,现在要想在高校混碗饭吃,越来越不容易了。现在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人条件之高,简直是令人瞠目结舌,汗流浃背,不要说想以后能评个教授,就算是先找碗饭吃,能够胜出的人基本是关羽级别的人物,尤其是在北大、清华、浙大,上交这样的高校里。
可是即便这样,在国内高校找个教职的难度依然难与欧美高校相比,与港台大学也是相去甚远。在欧美,社会对大学教授的认同度是非常非常高,尤其是对在专业领域里的建树。教授的头衔绝对不能乱给,能获得教授头衔的学者,必须靠自己的论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杰出贡献。
在欧美大学里,由于学术评价是一个开放又充满竞争的体系,所以对于人才的遴选,特别是教授的评聘非常认真。道理很简单,如果我是一流人才,你不聘我,其他大学会抢着聘用。如果我是这所大学的杰出教授,我要是被其他大学挖走,你这个专业,这个学科就像是被釜底抽薪,排名一落千丈,日子自然是难以为继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有资格去做评选教授的学者个个都是有真才实学,都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教授头衔的人,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最不能容忍在教授队伍里面出现东郭先生,出现滥竽充数的人。因为如果有这样的人存在,甚至为数不少,那就会大大降低教授头衔的认同度,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而在国内大多数高校,教授头衔的获得,除了跟真实的科研水平相关外,还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教授的头衔,不完全与学术水平挂钩,这是目前国内不少教授被公众质疑,甚至被人嘲笑的最大原因所在。
我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大学教授的整体质量,应该说还是有不小的进步。但是,“钱学森之问”依然没有找到答案,一流的大师难觅,能够摘取科学桂冠,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还是太少。不说与欧美大学相比,即便与近邻日本对照,我们获得诺贝尔奖,尤其是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上的进步,是全人类的福祉。我们要细细思量,如今国家对科学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经费越来越多,但是为什么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不成比例呐?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中尚且培养出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师,为什么反而现在培养不出来了呐?
有些话不讲,其实大家都明白!我虽然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是教授,但是没吃过猪肉我见过猪跑,对于什么人是真正的教授,什么人是鱼目混珠,我心里清清楚楚。
知也有涯,而学无涯,即便不在庙堂之中,学习也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自己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升,自然能交到更多优秀的朋友,能有更多的人欣赏你。
这个世界大家都活的辛苦,只要能活的坦荡,活的自在,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幸福的人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