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鸟工程之引鵟灭鼠
人们长期的观察发现,几种鸟类对于害虫的爆发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引鸟工程应运而生。先有招引椋鸟来消灭蝗虫,后请棕尾鵟、红隼来灭鼠一时间生物妨害成为新疆生物界最热门的话题!
棕尾鵟(Buteo rufinus)鹰科鵟属,别称大豹、鸽虎。体大的棕色鵟,翼及尾长。头和胸色浅色,靠近腹部变成深色,尾上一般呈浅锈色至橘黄色而无横斑。飞行似普通鵟,滑翔时两翼弯折,随气流翱翔时高举成一角度,有时翅膀上举呈“V”形,有时也在空中逆风不动,好像悬浮在空中。棕尾鵟雌性比雄性大,飞行时翅膀扇动频率较雄性慢。
棕尾鵟 西瑞拍摄 图片来自荒野新疆
在乌鲁木齐周围的荒漠草场,棕尾鵟、和前面提到的粉红椋鸟可是专门请来的“贵客”。棕尾鵟是生物灭鼠的重要功臣,新疆猛禽不少,达53种,为何选择它呢?
在猛禽的世界中,体型大者,在开阔的地带具有优势,像金雕、秃鹫等都喜欢生活在开阔的地方;而中小体型,身手灵活者,如苍鹰更喜欢到密林中闯荡。但棕尾鵟却有些特别,这么好的身手却喜欢干燥的荒原,选择半荒漠、草原、无树的平原和山地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冬季宁可到农田地区活动,也不愿在森林地带出没。其实这也怨不得它们,身体的颜色过于招摇不适合在森林中隐藏自己。而这荒漠中,却可以成为一种天然的保护色。
可即便如此,荒漠这么大,一两只不够用,要想让四面八方的棕尾鵟聚集于此,谈何容易?
不过当我们了解了它们的脾气之后,一切就简单多了。棕尾鵟喜欢“狙击战术”。借助天然的地形隐藏自己,等到猎物出现而突然袭击,这是它们捕猎惯用的伎俩。它们常常占据有利地形—岩石、土丘上,身体的颜色外加那棕色的尾巴就像一身沙漠迷彩,猎物很难发现。啮齿动物、蛙、蜥蜴、蛇、雉鸡以及其他鸟类都是它等待的对象。如果长时间没有猎物出现,它们会飞到高空对地面进行“侦查”。有趣的是,当高空侦查也不奏效的时间,它还会在地面进行地毯式搜捕—像家鸡一样在地面上走来走去寻找甲虫等来充饥。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尸体。
棕尾鵟 西瑞拍摄 图片来自荒野新疆
根据这一习性,我们在乌鲁木齐近郊荒漠中人工搭建这样的平台,供它们停息。至于效果怎样,需要长期的观察、评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初见成果,鹰架上,我们已经看到它们停留的身影,并且鹰架下,还留有它们的粪便。招引只是权宜之计,想办法扩大它们的种群才是根本的途径。为了扩大“人口”,有必要了解它们的繁殖习性。
4月初期温度回升,棕尾鵟开始寻找陡峭的悬崖做巢,由雌鸟筑巢,雄鸟运输巢材。一旦建成,有沿用旧巢的习性,常有几个巢在同一区域内。巢较为粗糙,呈椭圆形。在发现的巢中巢口方向大多朝向东北、北方及西北。亲鸟对巢向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鸟成活率的大小。棕尾鵟生活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极大,中午地表温一度超过40℃,巢向向东北方向、北方及西北方向能有效减少太阳直射,避免雏鸟体内水分的过分散失。
棕尾鵟在4月中旬及下旬产卵,5月份之前产卵已结束。产卵开始后,雌鸟坐巢时间明显增长,对于外界的干扰只是做出观望警戒反应,当人及其他鸟类侵入距巢10-20米的领域内时,亲鸟才作出驱赶、鸣叫等动作。孵化期约为28-31天,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中午接替雌鸟孵卵。雄鸟有向雌鸟提供食物的习性。孵化期间雌鸟主要是孵卵,离巢时间很少,离巢多为捕食,也可能为驱赶入侵其领域的鸟类而离巢。其余时间多是翻卵、理羽、吃食等行为。育雏由雌鸟、雄鸟共同育雏,以雌性为主。育雏期在28-30天左右(吴逸群等 2006)。
棕尾鵟家族 西瑞 拍摄 图片来自荒野新疆
幼鸟能否成功离巢很多一部分取决于食物的供给和人为的干扰,尤其是幼鸟即将离巢的时候,盗猎极为严重。此外在棕尾鵟巢内,也经常可以发现柔软的毛皮、布片等物品,这些铺垫物很容易被风吹起进而将卵盖住。在发现的10个巢中有3个巢,因为铺垫物遮住卵导致亲鸟无法孵卵而弃巢。这种偶然外部因素有时会成为影响孵化率的主要原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