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鸟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yuniaogu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文

天山寻兀鹫(二)——孤胆入巢 精选

已有 7033 次阅读 2013-7-27 18:03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天山, 高山兀鹫

天山寻兀鹫(二)——孤胆入巢

(高山兀鹫的幼鸟) 

集体夜宿巴克熊 罗彪昼降兀鹫巢

413日,我们再次到达乌什塔拉的巴克熊沟,邢睿、罗彪、柱子的加入,使我们的队伍更加壮大,三棱的驶来也让我们的帕拉丁不在孤独。虽然道路已经熟悉,但为了稳妥期间只好请陈西亭大哥二次出山相助。

同样的道路,同样的峡谷,气候更加惬意,谷中溪流明显提速,绿芽换成了新叶,蝴蝶的舞步更加轻灵。美景如画,除了陶醉我们别无选择,陶醉中我们开始迷失,前方的道路已经忘却,上次误车的经历早已抛弃脑后。好梦注定不会太长,冰雪的路面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陈大哥下车查看冰封的路面,积雪已久,早已冻实,从外往内一层层融化,虽然吓人,没有实质的威胁。帕拉丁开道,三棱紧随其后。

(帐篷扎好,准备晚餐)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巴克熊沟,为了节省体力,今晚在此宿夜。野外宿营,难免浮想联翩,多人在此驱散了心中的恐惧,帐篷中无端的意想惹来了了无端的恐惧。之前牧民特来说这里狼挺多,晚上狼来了怎么办?不知是我的无知,还是他们处变不惊,一提到这样的话题他们总是嗤之以鼻。

还是陈大哥比较耐心,让我慢慢了解了狼的故事。野外狼是不会主动进攻人的,相反一旦闻到人的气息,他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唯恐避之不及。如果真的遇上也不要慌张,更不可逃跑,如果逃跑他们会误以为你是它的猎物。最好的办法的相对而视而后慢慢离开。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巴伦台遇到的那只狼,看到我们之后它也是慢慢离开。此外牧民特来那里获得重要信息,就是我们也可以好好的去利用狼生性多疑的特点。他家羊圈周围扯上一道黑黑的绳子,狼会把它当成陷阱,从此处经过。有了他们的讲解,心里轻松了许多。

第二天要进入高山兀鹫巢中,采集数据,为此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攀岩的使命交给罗彪,陈大哥在下面指挥,马老师在上面协调,我和柱子负责运输装备物质。山上有路,按计划车可以开到山顶上,不料被我们寄以厚望的三棱临时使起了小性子,遇到陡峭的山路明显胆怯,上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无论我们如何开到就是不走了。没有办法,只有背上物质,徒步上山。这下可苦了马老师,快60岁的人了吗,还要徒步上山,在整个中科院的中也是少见,老当益壮不易白首之心。


(山顶上马鸣亲自指挥)

在老师的鼓舞下,我们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到的了山顶。终于登上山顶,不过没有兴奋,而是一脸茫然。山上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更不用说巢的方向了。对讲机里,陈大哥一遍遍的指挥,我们才确定位置。

(罗彪准备下巢)

确定下降的位置后,下面是罗彪表演的时了。这是一个近200米高的垂直大岩壁,巢区密集在接近顶部30-50米的区域,所以岩降下去最合适。技术上有两个难点,由于巢区分散,下去之后的横切移动对技术和胆量要求较高,另外为了避免绳索在尖利岩石上太多的磨损,需要不断架设保护站(实际架设4个分段保护站)。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啊,(罗彪,新疆最好的攀岩选手,两届全国登山滑雪冠军,中国第一批专业登山教练员,法国教练脱产训练两年)。专业和胆量,罗彪的脸上有的只是从容。在下面陈大哥的指挥下,很快下到了第一个巢穴。

(绳子被挂住了,西瑞下去接应)

可是里面是个空巢,再往下70米的绳子已经到了尽头,无奈只有返回。长度不够,接绳是唯一的选择,在攀岩中这也是极具挑战的。短暂的休息后,罗彪带着另一捆绳子再次下降。每一次,我们手中都捏了一般汗,邢瑞更是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接应。只有罗彪从容的微笑,让我们绷着的心略为放松一下。

(高山兀鹫的巢)

40分钟后,罗彪传来音讯,发现幼鸟,白绒绒的刚刚出壳还没有睁眼。而后有下了一个巢,依旧有收获,这只幼鸟比较大和呱啦鸡才不多大。按着陈大哥的指示下面,还有巢,只是绳子不争气,用光了,再次返回。如果说下悬崖是困难加危险,回来的时候,就是危险加危险,尤其是经过巢区的时候,绳子是完全垂空的,没有任何依托,只有靠手臂的力量将身体往上拉。而此时绳子还要与岩石不断摩擦,危险可想而知。

罗彪上来已是筋疲力尽,下山天色已晚,累并快乐着。

借宝马再添喜讯 逞英雄孤胆入巢

三棱罢工,帕拉丁还处于磨合阶段,基本上都排不上用处。我和陈大哥奉命去特来那里借“宝马”了,关键时刻吃草的要比喝油的靠谱。借马的过程中,特来给我们指了一个新的巢址。获得这一重要消息后,原来的部署再次调整,柱子留守大本营,邢睿、罗彪、陈大哥再去原来的巢,我和马老师去找新巢。

不同于金雕高山兀鹫的巢建在洞中,距离又远,无论如何此处都无法看清巢中的情况。上山寻找似乎成了唯一的途径。我们选择牧(牛羊走的道路)到迂回而上,虽然路程较远,但相对平缓。一来适合老师;二来绕道而上可以减少对高山兀鹫的干扰。虽如此,由于前几天的劳顿,老师渐渐体力不支,只好再次分兵,我独自入巢。

(圆孔的左侧就是高山兀鹫的巢,隐蔽又安全)

看山跑死马,山脚下如此近的距离,遥远而漫长,镜筒下,原本平和的山体,变得桀骜不驯。原本估计1个小时的路程,我整整用了3倍的时间。登山山顶后,我开始寻找之前确定的目标,由于下面无人指挥,只有向着大概的方向往前摸索,或许就在前方,或许还很遥远。一边走一边留意山体上白色的痕迹。

几经周折,依旧遥遥无期,不更痛苦的是,我不知道山下确定的目标究竟在何方,是走过了,还是没有到达。就此铩羽而归,心有不甘,苦苦寻觅有不知路在何方。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再往前走一段吧,再给自己半小时时间,16:30找不到就下山。很多时候,希望产生于将要放弃的那一刻。前方白色的痕迹,终于出现了,所有的疲敝随即被驱散。

镜头下我看到看更大的惊喜,一个毛茸茸的犹如小鸡大小的东西,躺在巢中,是不是幼鸟?稳妥期间,我坚持观察。身体稍微移动,没错是幼鸟。目标明确之后,行动就更加坚决了。上巢!近处巨大的环石,让我找回山下的记忆,没错,特来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走到下面,比起1、2号巢区,悬崖不算太高,可是依旧不会攀登。不上,我们白来一趟;往上爬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危险。此刻,犹豫过,挣扎过,害怕过,最终还是选择上去。我不能辜负山下那双期待的眼神。

没有任何攀岩的工具,没有任何保护的设施,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岩石的棱角是我借力的地方,由于岩壁光滑,能找到每次能找到2处这样的棱角实属难得,更不要指望四肢都能用力。几处地方,必须先用一只手扣住上面岩石的棱角,单臂挂起承托身体的重量,而后下面的一只脚在慢慢摸索可以借力的地方。往日里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鬼见愁”(一种带刺的植物)此刻成了我最好的帮手,带着手套,它的刺依旧深入皮肤。不过我没有感到疼痛,反而一种安全感不断袭来,刺的越深,说明我抓的越牢固。上到环石下,我终于可以获得段斩的船期,原来自由自在的呼吸,也是一种幸福的奢侈。没想到就连这短暂的幸福,也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此刻我已经进退维谷。没往上爬之前,我还有胆怯的权利,山下两难。

怯懦被剥夺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勇敢了。没办法,只能继续向上爬。决定后我利用仅有的一次站立的机会,向山下挥了挥手手,我坚信此刻山下,有一个镜头在注视这我。这是我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保险,如果出现不测,希望山下能够看得见。敢不敢往上爬是勇气的问题,怎么上就是智慧的问题。上面有两条路,依旧看不到巢的方向,并且只要一次选择的机会,一旦上去找不到,我没有多余的体力去寻找。当一个人尽到最大努力的时候,上天会帮助他的,这就是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吧!

左前方传来几声“嘎嘎”叫声,幼鸟的声音,猛禽小时的叫声基本上差不多,以前金雕幼鸟就是这个声音,方向有了,沿着左侧的斜坡,我小心翼翼的往上爬。还有5、6米距离前方一声巨响,犹如平地惊雷,毫无征兆。声音起处,是一只大鸟连跑带跳飞出巢外,虽然有些突然,距离这么近,它的特征有这么明显,高山兀鹫,确定无疑。至此所有的难关都已度过,所有的疑惑都已解决,前方就是高山兀鹫的巢穴,所有的期待,所有的秘密都藏在前方不足5米的地方,我所要做的就是往上爬。

终于爬上雕巢,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顿时也明白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山下望眼镜里小小的黑洞,这里竟然成了巨大的山洞,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高山兀鹫从洞中出来,真不敢相信是它的巢。外径2米有余,内径也有80公分,1.5米深,如果说雪豹的巢估计也没有人怀疑。空荡荡的巢穴中,一个小家伙,卷缩在一块凹下去的台子上,身下垫有几处干草,这就是高山兀鹫的幼鸟啊,有呱啦鸡那么大,全身没有长毛,不过已经发黑这是长毛的前兆。母亲刚离开,洞中就闯入一个庞然大物,小家伙眼神里充满恐惧,转瞬间,恐惧就变成了行动的力量,小家伙试着挣扎,可是却站都站不稳。当我庞大的手掌接触到幼小的身躯,它的恐惧达到了极点身体不停的颤抖,挣扎也到的了高超。我也顾不得游标卡尺上的精度了,只想尽快完成测量,赶紧离开,这样它就可以重新找回失去的安全。

(幼鸟待在巢中,望着眼前的不速之客)

几分钟后,我完成了对幼鸟的测量,我依旧感到如此漫长。小心放下幼鸟,我尽快撤离。当我下降到环石下面的时候,可以清晰的看到,两只成鸟在上空盘旋,这种鸟不同于金雕不会主动进攻,幼鸟希望尽快开到母亲,母亲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而我这个不相干的人硬生生的阻挡了它们母子的团聚。

(最后拍个合影,留个纪念,不知你长大后是否还记得我)

我要尽快离开,先将书包扔下,而后转身,两手抓住上方的岩壁,身体悬空,生命掌握在手中,下肢试探寻找落脚点。借到力之后,在寻找下一个接应点。终于下到下面,长出一口气,开始下山,下山的时候没有走原来的路线,直直的下去,这样可以让兀鹫尽快的回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233-711747.html

上一篇:天山寻兀鹫(一)——寻觅雕巢
下一篇:海东青的前生今世
收藏 IP: 106.124.43.*| 热度|

24 朱晓刚 刘洋 徐大彬 张海霞 曹建军 李学宽 鲍得海 董全 陈学雷 张忆文 陆俊茜 刘全慧 韩枫 刘全生 吉宗祥 马英 汪晓军 郭卫 张叔勇 许培扬 蔡庆华 bridgeneer crossludo xuyigangh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