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11日,我和两个学生前往西藏昌都,参加一个物种多样性调查项目的投标。一大早从兰州中川机场赶飞机,中午11:30左右到达昌都邦达机场。昌都邦达机场的海拔4400米左右,一下飞机,我就头昏脑胀,很明显高原反应了。两个学生毕竟年轻比我的表现好多了。邦达机场距离昌都市区大概2个小时的车程,幸好国家林业局中南院的宿工安排司机来接我们。虽然,脑细胞“短路”了,但是一路的自然美景,令人愉悦,暂缓了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车子行走在高山峡谷之间,白云尽在眼底,山脊线、云线与林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姑且称之为大地的弧线吧。
走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大自然是一位美术师,它用一条条弧线勾勒出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山峰的弧线是地壳运动的杰作!走在世界屋脊上,谁能想到千万年前,这里曾经是沧海。在地质史上,沧海桑田不过一瞬间,却是人类无法察觉的时间鸿沟,怪不得苏东坡感叹:渺沧海之一粟!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山地抬起成现在的高度。有了整体的框架,五官的雕刻就是冰川运动的活了。地质时期,这里多次经历冰川的洗礼,先后经历过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并伴随有多旋回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和成矿作用等,而后经过流水的冲刷形成如今的面貌。
峡谷中奔流不息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澜沧江,昌都是澜沧江的发源地。澜沧江是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全长2354千米,流域面积16.5千米,流域至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出境后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入南海。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有二源,东源扎曲,西源昂曲,二曲至昌都汇流后称澜沧江。在市区可以清晰地看到昂曲和扎曲在这里汇合,一条浑浊,一天清澈,泾渭分明的河流在昌都汇合,形成澜沧江。混合后,原本浑浊的河水因此变清,可见清的感染力胜于浊。
有山有水,孕育植被的生长,山上的植被从高山针叶林到高山草甸。林与草的交汇,植物的垂直分布,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这道弧线不仅受到地形影响,还受到降水的左右。山、水、森林、草地时而分开,时而交织,为动物以及人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西藏的昌都自古就有人类居住,1978年昌都卡诺新石器遗址的出土,证明这里曾经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原始村落遗址,以及石刀,石斧等生产生活用具,都与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十分接近。据这些文物的考古研究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西藏土著居民和黄河流域的汉族先民已有来往。而在此之后,昌都与内地的联系从未中断。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枢纽,是川藏道与滇藏道的交汇地。早在唐宋汉藏茶马贸易兴起前,这条以昌都为枢纽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唐朝时,唐蕃通过两次联姻,又经过多次会盟,使这种友谊升华为甥舅关系,并刻石立碑以做永久纪念.这就是著名的唐蕃甥舅碑。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坐拥澜沧江边的藏族却没有吃鱼的习惯。藏族不吃鱼的现象由来已久,史料记载最早的时间可追溯至雅隆部落时期(注:不吃鱼不是绝对,每个时期藏区都存在一部分吃鱼,捕鱼的藏族人。)兰州大学的温梦煜分析:“藏族人对鱼肉的否定态度首先源于高原鱼生长速度缓慢。根据最佳搜寻理论,高原鱼的热量回报率远低于一头牛或羊的回报率。其次,鱼对于藏族而言是一种穷人的食物。此外,苯教和藏传佛教加强和维护了藏族不吃鱼的习俗。在苯教中,鱼是鲁神的象征,这赋予了高原鱼神圣性。”还有就是,藏传佛教宣扬不杀生观念,这阻止了藏族人捕鱼和食鱼的行为。
参考文献:
石硕. 2003. 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兼论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J].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3, 04:16-24.
温梦煜. 2021. 藏族食鱼规避的成因与演变[D]. 兰州大学.
扎曲和昂曲在昌都交汇
鲁神,鱼是鲁神的象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