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w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thurw321

博文

【罕见病专题2】常染色体遗传——重型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ma

已有 5047 次阅读 2013-7-27 14:33 |个人分类:劝君更尽一杯酒-整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染色体, 罕见病, 地中海贫血


重型地中海贫血与疟疾的传播有直接关系。
重型地中海贫血,是一种严重的溶血性贫血疾病(ICD-10-D)。在我国多见于南方沿海地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和台湾地区。主要由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主要为α或β链)基因缺陷,使一种或几种珠蛋白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导致红细胞变小、容易受到破坏而产生贫血症状。地中海贫血依受累基因不同,分为α地贫及β地贫,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临床表现】

(1)α地中海贫血:主要是位于第16号染色体的α-珠蛋白肽链基因缺陷所致。依据缺失的α珠蛋白基因的数目,重型的α地中海贫血分水肿胎儿综合征和血红蛋白H病。前者在胎儿时期即有症状,约于子宫内20周左右出现严重的溶血、贫血、组织缺氧、胎儿水肿、肝脾肿大、胸腔积水、腹水以及全身皮肤水肿等现象,大部分出生后不久即死亡,少数会胎死腹中。后者表现为严重贫血,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可检测血红蛋白H。

(2)β地中海贫血:主要是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β-珠蛋白肽链基因缺陷所致。此型在胚胎及胎儿时期无显著异常,出生3至6个月后开始出现贫血、发育不良、生长迟缓现象等症状,同时有肝脾肿大、额头或双颊骨突出、牙齿咬合不正、鼻梁凹陷等库理氏(Cooley's)脸型骨骼变薄而易发生骨折等。


【诊断】

此病的诊断依靠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地中海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异形、靶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血红蛋白电泳谱异常,应用这些临床血液学指标,可以进行临床诊断和杂合子筛查。X线显示掌骨、指骨骨髓腔增宽,长骨皮质变薄,以后可见颅骨骨板变薄、颅板间有放射状骨刺。基因检测可有珠蛋白链基因部分缺失或突变。

【治疗】

一、地中海贫血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等地区是该病高发地区。规范性终身输血和去铁治疗是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关键性治疗措施,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根治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惟一途径。

二、国内专家建议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血红蛋白低于90 g/L时即应启动输血计划,每2~5周输血1次,每次输浓缩红细胞0.5~1.0 单位/10 kg,输血后血红蛋白维持在90~140g/L。建议每3~6个月进行体内铁负荷评估,常用检查方法有血清铁蛋白、磁共振T2*(MRI-T2*)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MRI-T2*技术,对肝脏、心脏铁过载状态有良好评估作用,可有效地指导对患者的去铁治疗。当输血次数超过10~20次,或血清铁蛋白>1000 μg/L时,建议行去铁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铁螯合剂主要包括去铁胺、去铁酮和地拉罗司。对于单独应用去铁胺或去铁酮疗效不佳的患儿,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但英国的调查报告显示:地贫患儿从10岁开始,生存期出现恒定的下降,有50%以上的患者在35岁前死亡,主要的原因是静脉输注去铁胺(desferrioxamine)的顺应性太差.目前虽然有2个新的口服除铁剂(去铁酮deferiprone和地拉罗司deferasirox)已经使用于临床,但其长期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对于一个终身输血的地贫患者,即使采用严格的除铁治疗,亦只能大体上减少而未能根除铁的过载.

三、脾切除或脾栓塞PSE
脾切除对血红查白 H 病和中间型β地贫的疗效较好,对重型β地贫效果差。脾切除可致免疫功能减弱,应在5~6岁以后施行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经过了20多年的研究,实验和临床的资料显示,地贫的基因治疗可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尽管在动物实验有所进展,但进入临床应用尚无时刻表。现有研究还是仅在基因检测和新基因发现领域,对于产前检测和婚前检查等预防措施极为有用。

五、造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 hematopoietic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HSCT)是目前根治重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最佳方法,也是唯一能根治的办法。包括骨髓移植(BM T) 、脐血移植(UCB T)宫内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 。

许吕宏, 方建培. 儿童血液疾病研究进展[J]. Chinese Journal ofPractical Pediatrics, 2013, 28(5).

中华慈善总会罕见病救助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罕见性遗传病知识手册,2010.1

图片来自网络。
实例: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06-26/4971460.shtml
http://roll.sohu.com/20130624/n379634524.shtml
http://news.hsw.cn/system/2013/02/25/051612620.shtml
http://health.xinmin.cn/jkzx/2013/05/03/20058825.html
http://news.hexun.com/2013-06-21/155384252.html


http://news.baidu.com/ns?cl=2&rn=20&tn=news&word=%E9%87%8D%E5%9E%8B%E5%9C%B0%E4%B8%AD%E6%B5%B7%E8%B4%AB%E8%A1%80&ie=utf-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6008-711705.html

上一篇:再论设计宝宝——关于遗传技术出现的合理性
下一篇:【罕见病专题3】X连锁——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muscular
收藏 IP: 123.234.37.*| 热度|

1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