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黄庆先生撰文提出“导师们,请好好导学生”很好、有振聋发聩之效(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659
)。只是其中指责中国(?)的“大多数博导硕导们,却把自己演变为机器人,组装流水线,对学生的学术道德,人格和国格等不闻不问”似乎显得有些过头。
有关事件在中国也许不止一起,黄老师出发点相信也是好的。但是我们这里的人大多数(?)应该是博导硕导。按此说来,我们这里相当一部分人就属于机器人和流水线了。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愿意说说与黄老师看法有所不同的观点。
就我坐井观天式的所知所见,我认为大多数博导和硕导们对自己的那三大任务都有清楚的认识并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其中,人才培养可能还是放在第一位的。
就基础研究而言,科学研究和“生产”论文的过程应该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放开本科生培养不说,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大多数导师作为论文的通讯联系人并不是没有做出贡献的。大多数导师认真履行了导师的职责:提出或者参与提出论文的主题、参与或者密切关注学生研究工作的进展、阅读数据、模型讨论、尽其最大可能确保结果的可靠合理、到最后的成文定稿和投寄,都是导师作为通讯联系人来完成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培养的过程。那种由学生自主科研和发表成果,导师坐享作者或者通讯联系人之“利”的情况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博硕导明白作为学生的导师不仅是“得利”,更多的是承担后果。有关成果的一切负面的后果理所当然主要是导师承担。
说得更远一点:学生从事第一线的研究工作。大多数导师心里明白,主要的创新性发现或者发展可能是学生做出的,导师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创新结果的分析和把握。大多数导师也明白,创新每天都有,但是科学的框架和范式却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创新性的结果一般总是能够在现有学科范畴内得到合理的解释。对这一点的认识和把握,导师一般具有主导的作用。
中国当代的科学研究由多个单位合作、多个导师合作指导学生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出现有关争执的仍然还是极少数。导师和学生本身也都是成人,保证学术道德、人格和国格百无一疏大概很难完全由导师承担。
当代中国的发展太快,就像那多孔材料一般,不是特别稳实,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在所难免。有关事件对于“大多数”博导硕导是很好的警示。但是,提到大多数时还是斟酌一下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