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吴博主的博文《研究生就不该有调剂》一文激起千层浪,主要是出现在考研录取的当口,加之文中观点有些片面,于是反对的评论爆棚。其实,吴博主的观点不完全错,而且举的日本研修生的例子也还算恰当,但是毕竟这是中国国情,教育体制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并不成熟,所以,总的来说,我是反对他的观点的。我就通过自己的经历说说我的看法吧。
我现在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公共卫生,具体是肥胖、营养、慢性病预防。可是回到2000年高考,我报考了北大计算机系,结果分数不理想,被调剂到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当时我是跳级考的高考,本想着回原班复读接着考北大的,但是家人说北医也是北大,最终劝我去了北医。预防医学,完全陌生的一个专业,从此却改变了我的一生。到今天回头看,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我很喜欢我现在的专业和研究,对人类有贡献,自己还享受研究的过程。所以,调剂是必要的,尤其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坚定自己的兴趣方向的时候!
北大毕业后我到港大读研,当时觉得卫生管理卫生经济不错,就做了这个方向。但是渐渐发现社会流行病挺有意思,最终论文就做了社会流病。到美国后,因为工作的项目是做伤害的,于是又做伤害做了三年。后来发现伤害跟肥胖的关系,辗转开始做肥胖,营养,身体活动,和慢性病。回想自己的研究经历,兴趣似乎并不是主导,尤其是开始的时候,毕竟有时候为了生存,为了工作,只能牺牲自己的“兴趣”,但兴趣往往是需要了解和建立的,而且开始我们似乎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美国7年,虽然研究兴趣多样,但也取得了很多成绩,跟身边同学相比,自己也总是优秀的那个。后来我的导师,都觉得很欣慰。最后博后的老板,一个德国教授,最终很认可我,虽然我算是“调剂”给她的,不过我的能力和成绩让她为之骄傲。而也正是从她身上,我建立了现在的研究方向和基础,也计划一直做下去。
人生无常,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仅仅因为报考的选择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风险太大,作为师者,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今天第一年入职,也有学生联系我调剂,无奈今年没有名额,只能作罢,同时也为他们担心,希望他们有个好的前程。
几点建议: 1.调剂可以,但也要在完全考核学生的能力之后做决定。2.进到实验室,应该也有这种调剂制度,比如学生发现没有兴趣,就可以联系其他实验室和专业调剂。3. 鼓励学生创新,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多从学生的职业规划考虑。
也许我更加理想化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