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WANG

博文

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三、在加拿大的日子 之二

已有 4605 次阅读 2008-11-23 15:3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回忆, 访问学者, 加拿大, 海洋生物

二、不用扬鞭自奋蹄
 
Longhurst推荐我同B.Conover合作。以前看过他不少文章,知道他是浮游动物实验生态研究的权威,我欣然同意。Conover五十多岁,话不多但颇具幽默感,天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课题组七、八个人,包括两个博士后。主要研究大西洋George Bank的生态系统,还有一些北冰洋的工作。在了解了我以往的工作和来BIO的想法后,表示欢迎。我心想,我一个从事科研20年的副研究员,不要报酬为你的课题工作,能不欢迎吗?不过他也够意思,专门为我安排了一个有套间的实验室,外间是实验室,里间是办公室,有专用电话。这是客座科学家的待遇。还安排他的搭档G..Harding专门照顾我的一切需要。
 
Harding是个热心人,是石长泰在McGill Univ.的同学。除了帮我解决工作上的需要外,生活上也是关怀备至。为了找合适的住处,夫妇俩陪我不知看了多少地方。最后找到一处单身公寓,条件很好,离BIO也近,但不带家俱。我们那点生活费怎么可能再去添置家俱?他说好办,“只要房子满意,家俱我解决”。不到一天,他开着卡车送来了,床、床垫、写字台、椅子、沙发一应俱全,连餐具、炊具都有了。我问他是从那里弄来的,他讲谁家里都有几件不用的家俱。看来,他是各家各户搜集来的。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妻子Paula发现公寓没有窗帘,没几天竟然把做好的窗帘送来了,尺寸一点不差,不知道她什么时候量的尺寸。萍水相逢,实在叫人感动。
 
作为第一步我同一位英国来的博士后E.Head合作,研究大西洋浮游动物几个优势种的24小时摄食节律。Head从消化酶的活性做,我从肠道内叶绿素含量做。海上做实验取样,回来分析测定。这项工作不到半年完成。通过海上、室内各个环节的实战,熟悉了BIO的人和环境。知道什么事找什么人,什么仪器设备可以利用,为下一步的工作做了准备。与Head合作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的上,这个期刊是海洋学界公认的leading journal。Head是第一作者,我第二。其实,说明问题的是肠道叶绿素含量,酶水平变化不明显。我让她起草,她就挂了头牌。来日方长,没必要争。
 
1981年还没有Internet,文献收集不像现在方便。BIO的科研人员是由渥太华的资料中心提供服务。我们列出关键词,他们把检索到的文献题目、作者、出处和文摘打印出来,每周寄一次,当然要收费。这已经比国内靠手工查文摘方便多了。作为工作的第一步先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BIO的图书期刊比较全,复印机免费使用,重要文献复印下来使用非常方便。
 
说到论文,似乎我们出去的人必须有几篇像样的论文才好交代。论文一定要有,更重要的是开阔眼界。不管与课题是否有关,只要有用我就争取去看、去了解。两年中在大西洋出海7次,进入北极圈一次,近海就不计其数了,有的纯粹是观摩。周围的人也明白我的意思,有什么新鲜事和学术活动都通知我。加拿大有个仪器公司与BIO合作搞了一种走航式的海洋观测仪器叫“Butterfish”(中文译作蝙蝠鱼),拖行中实时显示并记录海水温度、盐度、深度、营养盐和叶绿素含量等。拖体还可以在水下做波浪式起伏,这就可以在航行中获得一条断面上主要参数的数据。出国前我们所正在谈判从国外引进一条调查船,作为船上的配套仪器还订购了一台。我当然不会放过实际观摩的机会。幸亏有了实际了解,避免了浪费。原来他们从开始用已经丢了7台(一台二、三十万美元),我国近海水浅,更容易丢失。另外拖曳用的电缆是带导流片的,需要一个直径2米的专用绞车。我们实在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条件。买一台只能当摆设。赶快汇报给家里,撤销了订货。还有一种专门研究磷虾的自动网具,一次可在9个水层拖网,有摄像头实时监控磷虾行为。我同他们一齐出海做试验,对我以后从事南极磷虾研究很有帮助。包括去Dalhousie Univ.听课,花在这方面的时间估计不少于三分之一。
 
了解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强度和转换效率,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过去是在实验室里做,条件不同于自然环境,而且许多种类在实验室极难饲养。能不能找到一种通过现场实验测定摄食率的方法呢?观察活体时我发现,滤食性浮游动物的摄食是连续的,排便也是连续的,二者节率大体一致。测定粪便中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并将其还原成浮游植物生物量同样可以反映摄食率。Conover 觉得很有新意,鼓励我做。于是就确定为我第二阶段的研究课题。
 
实验需要活的浮游动物,几乎每周都要出海。不需要大船,使用小船提前一两天预约就可以。Bedford Basin三面环山风平浪静,大西洋的种类基本都能找到。没有晕船之苦,还可以兜风,对单调的生活也是一种调节。BIO有很好的海水系统和控温实验室,还有一间装备齐全的小工厂,有些小设备可以请他们加工。实验本来进行得挺顺利,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天气和海况的变化,原来选定的实验对象突然在Basin里消失了。在深层找不到,向外到峡湾出口仍找不到,实验做不下去了。等了一周依然不见踪影,看来没希望了。怎么办?到外海可能捕到,但小船去不了,大船的用船计划要提前一年提出,再说为了我这个小课题也不可能单独提出用船计划。别无它法,只得忍痛放弃,另选实验对象,一切从头再来。这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好在前段工作说明方向对头,不影响信心,只是得抓紧了。
 
就在实验遇到困难时侯,麻烦接踵而至。单身公寓的房租几次涨价,最后承担不了只得另找住处。接连换了几个地方,最后一位中国同志回国顶替了他的房子才安定下来。这期间牙痛病犯了,痛的晚上起来含冰块。看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事,事先还要预约。劳累无所谓,就怕遇到这些烦心事。我们那批访问学者极少有买车的,除非有外援。没有车,在加拿大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寸步难行。加拿大的公交系统远没有国内方便,尤其在小城市。车次太少,乘公共汽车上下班要绕大圈子,比走路还慢。刚去的时候搭BIO的同事顺路车上下班,时间久了不愿意老麻烦人家。实验开始后上下班没了定时,更不便搭车。大部时间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夏天活动活动有好处,冬天就难过了。达特茅斯冬天零下二十几度,如果下雪更是步履维艰。
 
更换实验对象后,实验反复进行了近一年。终于取得满意结果。期间,还发现以前用荧光法测定脱镁叶绿素的计算有较大误差。我告诉Conover,他还不敢相信。后来我直接写信给方法的建立人Washington State Univ.的C. Lorenzen。他回信承认有错,但辩解说他已经发现问题,只是因为此方法已沿用多年,修改将造成资料对比的困难所以没修正。随后还发现,叶绿素在浮游动物肠道内会进一步降解为非荧光物质。这些成果形成两篇论文,都在上发表。建立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我们那批出去的访问学者大都有多年科研经验,通过合作我们有收获,接待单位也乐意,因为我们为他们的项目作出了贡献。个别没有科研经验的人处境就不同了。如果自己提不出研究课题,要么随便给你安插一个课题,要么干脆当人家的下手。这还不是最坏的,毕竟还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如果对方认为你对他没用,甚至当成负担,就可能把你晾在一边不管。听说,有人出去一年了还找不到研究课题。也有的事先了解情况不够,出来了才发现专业不对,再想办法换单位换导师,浪费许多精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892-48009.html

上一篇: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三、在加拿大的日子 之一
下一篇: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三、在加拿大的日子 之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