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下放到山东,更名为山东省海洋研究所。理由是“吃山东人的饭就得为山东人办事”(军代表语)。否定基础研究,提出向大海“六要”(要资源、要能源、要粮食、要药物、要材料和要空间)。研究课题要向“六要”靠拢。
文革闹腾了几年后意识到不能光“抓革命”, 也得“促生产”了。重拾旧业靠不上“六要”,怎么办?我们六、七、八三个生物研究室从事基础研究的有几个年轻人考虑,是否在“要药物”上做点文章。中医入药的海洋生物很多,可以从海洋生物中筛选药物。军宣队和革委会很支持。于是夸研究室组建了药用组。
从调研开始,分成南北两个组,每个组配上两名临床大夫(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到沿海渔民中走访调查。的确收集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初步筛选后,决定先从抗癌和止血(与国防有关)两方面入手。肿瘤方面杨纪明负责,止血方面我负责。药理实验等与山东省医科所和青岛市医科所合作,临床与医院协作。他们给予我们很大支持。这里主要讲讲止血方面的工作。
调查中发现乌贼墨(sepia ink) 对治疗内出血(子宫出血、咳血、胃出血等)的线索比较确切,《本草纲目》中也曾有 “腹中墨主治血刺心痛” 的记载。所以决定先从乌贼墨入手。先临床观察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的疗效。乌贼是日常食用的海产品,墨囊无毒,可以直接用于口服。我们在青岛冷藏厂收集新鲜的乌贼墨囊(厂里作为下脚料),乌贼是山东产的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墨囊较曼氏无针乌贼大。墨囊洗净后真空干燥,打成粉,过筛,委托药厂制成糖衣片,口服。
开始与与青医附院合作,后与青岛八个纺织厂的医务室合作。纺织厂的女工多,病人多。共做了300例临床观察,效果非常好(《动物学杂志》1975年01期20-21页;《海洋科学动态》1973年10号),总有效率84.2%,其中显效67.5%。后与临沂医专合作在农村又做了116临床试验效果更好(《山东医药》1974年3期)。报导后,定海药厂曾进行了小批量生产,药品名“海墨素”。普陀县人民医院做了95例,随访观察46例,总有效率82.6%。临床观察结束后相当一段时间,仍有不少病人到海洋所来索取乌贼墨糖衣片。
对乌贼墨的性状和成分我们也做了初步分析(《动物学杂志》1975年03期46-47页)。乌贼墨并不是水溶性的黑色物质,而是由微小的黑色颗粒构成的浑悬液。颗粒非常小,直径平均120-180毫微米(10-9mm),外面是一层蛋白质的外壳,黑色内核即统称的乌贼黑色素(sepia melanin )。文献报道是吲哚醌和羟基吲哚的聚合物。但有效成分不清楚。我们试图将外面的蛋白质外壳水解,以提高疗效(《动物学杂志》1975年03期16-17页)。疗效确有较明显提高,这也证明有效成分存在于乌贼墨颗粒的黑色内核里。结合战备还与山东省医科所合作,进行了乌贼墨提取物对大白鼠放射性出血的疗效实验,也取得一定效果。
遗憾的是,工作做到这一步受条件和我们基础的限制,再也深入不下去了。乌贼墨治疗内出血有很好的疗效,值得深入探讨。但有效成分不知道,药理不清楚,这些我们做不了。肿瘤组的工作也一样,他们从青岛盛产蛤蜊中提取活性物质,对小白鼠肿瘤100模型做抑制效果实验。实验是在青岛市医科所做的,抑制效果很好,但因过敏原的问题解决不了。过敏原去除了,有效成分也没了,临床就无从谈起了。药物研究是专业性非常强学科,让我们这些搞海洋生物的去做是赶鸭子上架。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帮助专业机构做做初步的筛选。
1975年文革进入后期,大家思想也解放了不少,组员思想产生动摇,组外舆论也多有不务正业之说。大家都希望回归自己的专业,药用组下马也就成为自然。聊以自慰的是这三年也算做了事,认真地做了,虽然是赶鸭子上架。
现在回忆这段历史有点不可思议。其一,中科院海洋所下放山东就是一个错误。海洋所是是面向全国和全球的国家级的研究所,怎么能专属山东呢?其二,放弃基础性研究,片面强调“六要”更是错误。其三,海洋所不是不可以研究海洋药物,问题我们不具备从事药物研究的条件。为“六要”勉强为之,虽然我们努力了(或许说不自量力),最后还是下马,白白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我们的青春。1978年拨乱反正海洋所回归中国科学院,结束了这段扭曲的历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