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ie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tieyan

博文

什么是真正的创新

已有 4499 次阅读 2015-5-14 17: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从我上初中以来, 学校墙上的标语就是创新,这个口号喊了几十年啦。 前几年,钱学森之问又火了一阵子, 说是中国国内没有培养出杰出人物。最近,到处都是号召学生创业。据说又有高校老师让学生从自己身上跨过去, 貌似老师想体验胯下之辱。这个就不用体验啦,文革的时候臭老九已经有血淋淋的体验啦。创新与尊师无关。韩国人很尊师,也产生了三星那样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我们看看几百年前那个穷的揭不开锅的大胡子马克思是怎么论述新生事物的。 也许很多人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假大空, 但马克思的哲学却是货真价实的。马克思对人的认识远比不上弗洛伊德。但马克思关于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是正确的。你喜欢也罢,憎恶也罢,那些规律就在那里。古中国人称这些规律为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我们要创新,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的,什么是旧的。最日常的感觉, 譬如,你买了一件新衣服,颜色和质地都崭新, 没有灰尘污垢,也没有褶皱。而同一款式型号的旧衣服,比较脏,有破洞,有污垢。人们为什么喜欢新衣服呢?因为它的美丽和实用寿命比旧衣服更长。如果新衣服总是穿2天就支离破碎. 而旧衣服却总是可以洗的洁净如新,且穿十年都不坏。我想没有人会去买新衣服啦。但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任何布料的寿命都是随着时间推移在衰减的。所以新的布料比旧的寿命长。人人知道这一点,即使他不是研究布料的科学家。

可见求新是每个人的本能。

 

马克思定义的新生事物是这样的,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就是新生事物,就是新的。凡是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 逆着历史潮流前进的就是旧的事物。新生事物初期是弱小的,最终会变强大。旧的事物也有强大的时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弱小,直到推出历史的舞台。因此, 即使千年以前的东西, 如果符合现在时代的需求,那仍旧是崭新的事物。 即使是昨天刚产生的事物, 如果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 不符合客观发展的规律,那就是旧的东西。它明天就会消亡。

   

    真正的创新,首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东西,符合自然向前演化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创新。可以这么说,谁掌握了自然的规律,谁才是真正的在创新。谁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历史的潮流,谁才是真正在创新。这些规律就是老子说的道。也是曹操所说的道,“吾任天下智士,御道而行,无往不可。”但是这些规律,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是自然界千古以来就有的。发现这些规律,只能叫发现。尽管描述这些客观规律的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学术研究的创新也有大小。大发现才能引导出大创新。所谓大,是指要么万亿年后以后仍然适用的规律, 要么是从几纳米到几十亿光年仍然适用的规律。爱因斯坦曾经想去做数学, 发现任何一个分支足以耗尽他的一生。 于是他转去做物理,结果发现物理也有无数分支, 任何一个小分支,也够他研究一辈子啦。 但他追寻的是最具有普适性的物理规律,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不得不说,爱因斯坦的哲学决定了他会去做统一场论。但是有一点很重要, 爱因斯坦很有工匠精神,他一直在辛辛苦苦地构造那些烦人的数学细节, 好使得他的理论能够描述预言星球的轨迹。因此,工匠精神和哲学家的合体,使得爱因斯坦搞出了广义相对论。如果爱因斯坦空谈哲学, 而不做具体的研究, 没有几个人信他。这是社会规律。 爱因斯坦是一个实证主义者, 是追寻真理的人,也是一个技术人员,只不过他的技术是数学技术,满足自然粒子运动的需求。

 

大学生休学创业,还是要把眼光放远。如果他的产品真的能使亿万人受益,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 这个休学创业很值得。 但通常他们受到眼界和阅历限制,常常做出一些短命的项目。这些短命的项目,要么不符合时代的需求,要么不符合未来的需求,实际上是旧事物。空喊创新毫无益处,追求未来的规律,维护未来的规律,才是真正的创新。中国人敬拜包青天,却不敬拜包青天的皇帝,这就是中国人追求真理的精神,人人以此行事,却浑然不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7846-890187.html

上一篇:原子传说之16 粒子的定向
下一篇:也说几句中国民科
收藏 IP: 219.217.240.*| 热度|

8 刘洋 罗汉江 姚伟 王安良 戴德昌 王伟 马志超 NaughtyGu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