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在我看来一直就是用来备课的。新的学年开始了,整理一下自己上一个学年教学上的各种事情,把曾经记录下来的问题分析一下,待下一次上课的时候重新梳理;另外现在的翻转课堂、讨论式、讲授式等等混合教学模式,也可以很好的设计一下,在新的教学中进行尝试。这样做,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让他们懂得学习,也愿意学习,更希望能够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不过上课这点事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训练外,对于学生的爱心,以及对于教学的琢磨和探索,都会提高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但是我们现在的大学,却很缺少这样的老师。
教学和科研的之间的争吵也好,和解也罢,反正这几年在科学网就没有被停止争论过,不过无论争论出什么结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上课一定需要教授么?可能不一定。不可否认的是教授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水准,但是却不能因为他的高学术影响就直接判断他也具有高教学水平。教授们讲座式的授课醍醐灌顶,可能会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基础知识或者专业教材都可以被他们讲的引人入胜,他们往往对于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讲的透彻,其他的也可能是照本宣科吧。
上课一定不能是讲师么?也不一定。热爱教学、愿意琢磨和探索的讲师,当然适合给本科生上课。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理念,他们都会用于尝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将必要的基础教授给本科生,否则,也是照本宣科。
不过自从大多数人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之后,将一些教授赶上了讲台,每年必须完成多少课时。这个时候一直讲授这门课,积累多年的非教授类老师可能就要让路了。看似为了学生教学,但是实质上教授们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角色呢?天马行空的讲座,或者是撇开基础知识的提高,抑或是综合了不同版本幻灯的“读片”。这些现象并不是较少,而是较多,一遇到教学督导,教授们的评分标准即便很宽松,但是也总是在后50%的范围内。
由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评职称的年轻讲师们,也抛弃了系统教学培训,哪怕某个课程中的小小一章能上也成,更不用说课程原本的系统性和教学模式了。上讲台原比自己积累重要的多,也比认真教学重要的多。
上课最需要的还是热情,如果因为规定或者功利,那大学教学会是什么样的大杂烩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