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sql20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sql2013

博文

庆祝和挑战

已有 5048 次阅读 2013-9-5 16:34 |个人分类:生命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达尔文, 物种进化

 

庆祝和挑战

 

  2009年1月9日出版的《科学》标志着《科学》报道两个重要的周年纪念的开始。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现代进化论的创始人,出生于200年前的下个月(达尔文出生于1809212)。他的阐述进化论的巨著《物种起源》(该书的全名是: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物种起源》一书于18591124出版,在达尔文的有生之年,该书一共再版了6次——译者注)在150年前的11月出版。这两个周年纪念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普通大众中引起特别的反响,这是因为达尔文的著作是特意为广大的读者写的。1909年《泰晤士报》(伦敦)为纪念达尔文百年诞辰写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人能像达尔文那样,引起了人类思想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如此巨大,如此普及,如此突然,然而又如此持久。达尔文教给人类以一种新的眼光看世界的万物,不仅是自然界神秘的东西,大的和小的,已存在的神秘的东西和数不清的研究对象,还有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东西。”

达尔文的天赋是感受到生物体多样性的神秘,他的成就是弄清楚了这种神秘是怎么回事。不寻常的是,他在不知道变异是如何产生的情况下,揭示出生物进化的机制和过程。在对古生物学和生物学证据、生物体的突变性质进行努力检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当时并没有基础的遗传学知识。进化生物学自达尔文时代至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但是其核心仍是达尔文确立的思想:由进化的能因和表现分别是自然选择和后代渐变。

 

 

 

1909年达尔文诞辰100周年,人们以空前的热情来纪念这位故去的杰出人物。来自2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在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求学的地方)举办的为期3天的纪念活动,特色游园会,演讲,招待会以及授予许多外国来访者博士学位。在美国,遗传学先驱摩尔根(T. H. Morgan)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题为“达尔文对动物学的影响”的演讲,乔治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许多机构都举行了纪念活动。

我们《科学》用一篇彼得·波乐的(Peter Bowler)综述文章(见223页),作为庆祝达尔文200周年诞辰的开始。这篇文章分析了达尔文贡献的独创性。我们也特地刊发了卡尔·齐默Carl Zimmer)的一篇短文(见198页),它论述了生命可能是如何开始的,这是本月《科学》第一篇关于“起源”的文章,它对进化和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发展进行了“通览”。20092月,我们将出版一期关于物种形成和多样性(这些仍是进化科学中的重要课题)的特刊。你也可在线发现更多的内容(www.sciencemag.org/darwin/),或者进入起源博客(http://blogs.sciencemag.org/origins/),全年都可浏览。

进化也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2009年年会的主题(www.aaas.org/meetings),本届年会在达尔文的生日那天(212)开幕。7月份,AAAS将资助在剑桥大学举办的“达尔文节”(Darwin Festivalwww.darwin2009.cam.ac.uk/festival),它将以更大的规模、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来回应1909年的突出的纪念活动。

达尔文不仅为进化生物学奠定了基础,还建立了一个家园,生物学能够用来自古生物学、生态学、群体遗传学以及最近的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概念和发现来不断丰富、发展这个家园。在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重申科学的价值和实践,以及达尔文本人垂范的浓厚的探索、观察、实验、讨论精神。

   这些价值观念和它们的成果,需要继续在公众中普及。1909年,《泰晤士报》还写道,“(达尔文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变得非常熟悉,它的间接影响已如此紧密地渗透到人类的共同意识中,以致我们几乎不能认为它很平常或衡量出它的价值,它是无价的。它不是仅对学者很重要,而是对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一个世纪后,它仍旧对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在当今社会中,科学被广泛地统一到提高人类福利中,公众对科学的这种“全面”理解,应该不仅仅是科学的新发现,还要理解科学发现的深厚、持久的根基。只有当人们迎接了这个挑战,今年的达尔文200周年诞辰庆典才将是成功的。

 

 



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0493-722557.html

上一篇:进化之根:地球生命的起源
下一篇:我们的地球和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未来
收藏 IP: 152.226.6.*| 热度|

1 张能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