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comm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ucommia

博文

科学界的世界性瘟疫—熏天的铜臭

已有 5239 次阅读 2009-10-17 15:3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界, 世界性瘟疫, 铜臭, 名词创新

     
        按照科学界的老传统,如果自己在科学上认为有什么新发现,一定要去仔细查阅有关文献,看前人有没有这一类发现的报道,如果有,一定尊重前人的工作,不仅文章中要引用,而且如果前人对有关描述已用了新的名词,除非确实与事实相差太远是不会另起新名词的(即使起新名词,也要说明前人用什么名词描述,有什么不妥之处,所以改此新名词),如果已用很久,即使有误也不会改变,像对电流方向的描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文献中没有查到相关的报道,在文章中也不轻易说是第一次报道(或发现),而是说至今未见报道(因为全世界杂志太多,自己不可能全查到)。这是真正的科学态度,也是对前人工作的尊重。
        可在时下商品大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一切都成了商品,知识也有了价值,也成了商品,在这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一和第二可以有天壤之别。诺贝尔科学奖只发给第一个报道的人,所以人人争第一、抢第一,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对别人的尊重。所以使现在的科学界充满了铜臭味,可谓铜臭熏天。所以就出现了伪造假数据,制造假图像,甚至审稿时将竞争对手的稿子压着不发,等自己稿子送出后再发,更有甚者还剽窃人家稿子中的思想和数据抢先发表,这绝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中国特有的,而是世界性的,而且特大号的科学骗子是在国外,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容忍的理由。这些科学骗子一旦被揭发会遗臭万年,永世难于翻身。所以成本太高,只有像黄禹锡那样的少数占据高位的冒险者才敢为之。
        可是另一种行为就成本低多了,而且可以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得到那些顶尖杂志的庇护、吹捧,甚至大肆宣扬。那就是以名词创新代替实质创新,但其对科学事业的危害却一点也不比前者差。当然,如果真有前人没有发现过的新发现,或前人还没有认识的现象,起个新名词是理所当然的,起好了还会推动科学的发展,如细胞编程死亡”(国务院名词审定委员会细胞学审定名词)(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一词就起得好,非常巧妙而恰当地借用了计算机科学中的程序一词描述了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遗传信息,所以对此类细胞死亡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引导到了正确的方向。也对研究和认识生物的发育程序和细胞分化程序有极大的帮助。  
        但另一些新名词的出现就不是这样了。早在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G. Haberlandt就根据细胞学说中阐明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和细胞来自细胞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细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学说,按后人的理解就是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因携带了全部遗传信息,所以在合适条件下都可发育成完整生物体,或任何组织或器官。这一点早在1958年就在植物中得到了完全证明,并相继提出了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和转分化等概念。可是当动物克隆完成,也就是在动物中证实这一学说时,特别是当人工诱导相对成熟的体细胞脱分化而呈现出全能性时,一些聪明透顶又急于争第一的动物学大家们就不看植物学上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的成果,更不顾植物学上已长期使用的名词,就创造了一系列新名词,“干细胞”(植物中的分生组织细胞)、多能性(pluripotency取代totipotency)、重编程(reprogramming取代脱分化、转分化和再分化等不同的概念)和干细胞龛(stem cell niche,实际是位置信息)。其中头两个,在动物学中用多了、用久了,概念也清晰不容易混要,就像电流的方向一样继续用下去也未尝不可。但一些植物学研究者为了赶这个时髦在植物学研究中也采用(因为许多顶尖杂志就认这些名词)就显得不妥,甚至有些荒唐。后两个词的使用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重编程一词明显引自计算机科学,是相对于“编写程序”,按照常识是原来的程序不能用了,需要重新编写新的程序。可是现在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遗传信息中的发育程序和细胞分化程序还知之甚少,而且也没有证明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原来的程序遭到破坏,而且这些程序的表达结果与原来的一样,怎么说明是重编程了呢?而现在的大量文章为了用这个新名词(便于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文章),把原来说的细胞脱分化、转分化和再分化等不同的概念统统称作“重编程”,有的文章中还把同一个细胞学过程一会说是脱分化,一会说是重编程。这显然是不利于研究这些细胞学过程的分子机理的。而“干细胞龛”一词则是很容易被人误解。许多综述性文献中就将“干细胞龛”一词描述为the specific anatomical locations constitut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that is believed to regulate tissue generation, maintenance and repair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085, 107-112 ),译成中文就是“调节组织发生、维持和修复的微环境构成的特定解剖学位置”。这里根本没有特殊解剖结构的意思,但如果仅看“stem cell niche”(干细胞龛)一词又很容易被误解为特殊结构……有的文章中就先主观地把植物根中的“静止中心”(quiescent centre定义为根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干细胞龛”,然后又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报道的去根尖再生实验(只是用了过去没有的各种分子标记)证明没有干细胞龛也能再生出根尖(Nature, 457:1150-1154, 2009)。而且在Nature上很快又发出了动物干细胞发育成一特定结构也不需要干细胞龛的报道Nature459: 262-U147, 2009)。Nature的编辑们之所以要连发两篇不需要干细胞龛就能再生新结构的文章,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说明诱导性干细胞(iPSC)能够离体培养成器官移植所需要的器官。但这里显然是在偷换概念,把器官再生所需要的位置信息换成了某一特定结构,这就是“干细胞龛”这一名词给了他们可乘之机。但是单就名词学来看,“龛”是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显然,佛或神并不是因为放在什么阁子里才成为佛或神的,释迦穆尼的塑像无论是放在庙里还是广场上,还是山上都是佛。此风大有愈刮愈烈之势,如果不及时批判、顶住,将遗患无穷。
         因此,我呼吁科学界的朋友们,为了科学的未来,还是少来点名词创新,多来点实质创新吧。也呼吁那些杂志的编辑们,特别是那些顶尖杂志的编辑们不要再为那些充满铜臭味的“名词创新”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了。美丽的肥皂泡再漂亮也是要破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542-263140.html

上一篇:Nature拒发不同意见说明什么?
下一篇:用诱导性干细胞离体培养出器官移植所需要的器官只是一美丽的肥皂泡
收藏 IP: .*| 热度|

5 刘华杰 武夷山 罗非 廖景平 杨正瓴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