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翻看了以往研究过的若干数据,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概是2005年前后做出的。当时已经注意到2008年或2009年将是中国高考报名最多的年份。其实教育部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早就喊出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几的目标,稍算算就知道这是由人口出生基数决定的。可能是2009年我的一位博士生问我:如何看待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吗?我说不是,由适龄人口峰值决定。
大概三、四年前高校的负债风波闹得很凶,有点象现在已经消失的铁道部。2010年武汉大学的顾海良提到未来十年中国某些高校将面临破产,他指的不是负债而是生源。博主从人口出生和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分析,并力求提出当前的对策。
(1)人口出生数量:目前最可信的是中国教育年度统计公报,小学生入学人数无疑是相对准确的。假定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给定结婚年龄及认定男女比例1:1,由此推出在2034年,大学升学适龄人口将接近1300万至1400万,这是高校能否生存的红线。考虑从小学至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流失或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等占一半,则高校不再扩招以每年招生700万计算,刚好满足“参加考试就上大学“的底线。我国高校至目前为止吸纳留学生能力有限,可以认定2034年前后中国高校将大面积破产。
(2)专任教师数量:2011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公布了中国专任教师的调查数据,大概至2010年有专任教师130万左右,大于51周岁的约占10%,至2020年前后他们将步入退休,这约13万的缺口将由新毕业的博士补充,平均每年1.3万人。事实上近几年我国每年新毕业博士生约5万人,他们大多要进入高校(假定为60%),则有每年3万人的就业需求。因此大家可以感受到博士就业的困境。我这里推算的可能不是很准,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已经出来了,高校每年约新增4.8万专任教师,但2004年最高峰时是增加13.3万。
若将上述问题看做优胜略汰的过程,可能也能欣然接受,但似乎不宜听天由命。高校未来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生源枯竭但师资补充过剩,后者有充足的本土博士以及可引进的国外留学博士。因此在大学中尽快地建立起专职的科研岗位及薪酬、考核评价体系将是近期的重要应对策略,同时也需要教育部、科技部、行业主管等相关部门提供大环境的支持。这将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和科研双肩挑完全不同。
未来能够生存的高校一定是教学、科研两手硬。
后记(2017年暑假):教育部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2016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为5.3万左右,而每年招生数为7万出头(2016年博士招生7.73万人,毕业博士生5.5万人);2012年至2016年高校专任教师增加为4.8万、5.6万、3.76万、3.81万和2.94万。可以明确从2014年开始高校的专任教师需求已经很大程度上小于博士毕业生人数,而在这之前情况是相反的,自2014年开始博士生就业难度将明显增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